謝大滔
(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試論遷移中的非語言因素與低齡英語教學
謝大滔
(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本文簡要介紹遷移中的非語言因素對英語學習者,特別是與低齡英語學習者的關(guān)系、影響及其作用,并提出有效教學策略。
遷移,非語言因素,低齡英語教學
所謂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犁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針對低齡學段孩子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要充分地利用其受母語的干涉較小、遷移中的非語言因素相對較大等特點,在教學中揚長避短,提高教學質(zhì)量。
語言遷移既包括語言上的影響,如語音、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影響,還包括語言之外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就低齡學段孩子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如上所述,遷移語言之外這一因素在外語學習中占較大的比重。通過大量的文獻檢索及自身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在這方面低齡學段孩子主要有兩個區(qū)別于成年人的優(yōu)勢
第一,低齡學段孩子具有較容易獲得母語習說者的語音年齡優(yōu)勢。研究表明,年齡因素對第二語言語音學習的影響較為突出。學習者年齡大小與第二語言發(fā)音的準確性以及口語理解的準確性有關(guān)。通常在二語習得中,兒童的語音比成年人的純正、地道,更接近母語者的發(fā)音。而在青春期后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則不容易習得純正的語音[1]。Ann Fathman在1975年,Spolsky在1989年分別通過調(diào)查和實驗得出了相似的發(fā)現(xiàn):就語音體系而言,學習語言年齡越小越好。Long在1990年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在6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語音一般都沒有外國腔;6~12歲之間開始學習,有的有外國腔,有的沒有;而12歲之后開始學習,一般都有外國腔[2]。一般說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個體母語的習慣養(yǎng)成日漸完善,特別是語音習慣(如語調(diào)、腔調(diào)等)已基本成型。而這類人開始學習外語時,特別是學習與自己的母語截然不同的一種語言時,發(fā)音方式、習慣往往會受自己母語習慣的較大影響,通常以自己的母語習慣為標準,而潛意識地抵制這一新的語言。這種受母語干擾的心理情緒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母語語言習慣還沒養(yǎng)成或完全養(yǎng)成,不會過多地受其干擾(母語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較少),因此較容易接受另外一種語言。由此可見,低齡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受到的母語干擾就要比成年人小得多。
第二,低齡學段孩子具有心理、情感的優(yōu)勢。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情緒是影響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的情感、心理因素較為定型、過濾性強,較容易受到情感等因素的影響。隨著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社會意識和心理的日漸成熟,自我意識增強,更傾向于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議論、評價,在運用外語進行學習、交際時,有一種自發(fā)的,不受控制的情緒緊張感,瞻前顧后,怕出錯誤。擔心自己的語言水平低,往往礙于情面不愿主動開口。這些社會、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方面減少了學習者接觸和使用第二語言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妨礙了認知過程中對接觸到的語言材料的處理。而低齡學段孩子更多的是在無壓力的環(huán)境中以直覺、下意識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幼兒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小,他們大膽積極,不怕羞。因此干擾因素小,可塑性強。同時從幼兒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更愿意去接受、挑戰(zhàn)新事物,這種好奇好勝的心理可以加快英語學習的進程。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非?;钴S,十分自然。因此,低齡學段孩子在心理,情感方面的正遷移較多。針對低齡學段孩子來說,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其年齡、心理及情感等遷移的非語言因素優(yōu)勢進行教學。
(一)利用語音學習優(yōu)勢,充分進行遷移。遷移在低齡學段孩子的語音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尤其突出。心理語言學實驗證明,幼兒期是語音學習的“關(guān)鍵期”,幼兒學習英語的優(yōu)勢在語音。幼兒與成人相比,他們的發(fā)音器官較不成熟,發(fā)音尚處較稚嫩、未定型階段,且音域?qū)?、精確區(qū)分語音的感受能力及語音的模仿能力與再現(xiàn)能力強、因此可塑性更強、負遷移小,易形成地道的語音語調(diào)。特別是由于漢英兩種語音分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其中的音位系統(tǒng),發(fā)音部位、特點也不盡相同。舉一簡單實例,如漢語中沒有如摩擦音 [θ]、 [v], 長短音如 [i:] 、 [i]; [a:]、[a]; [u:]and [u]等此類特殊發(fā)音,中國成人學生遇到此類音標,很難象母語國家的語言習得者一樣,能靈活自如地運用舌、唇、齒等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做到發(fā)音標準。而對于低齡學段的孩子來說,由于其固有的特殊優(yōu)勢,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授以純正的語音,教以正確的發(fā)音方式,他們便能很好的來學習、模仿。另由于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中有相當多經(jīng)典、有趣的兒歌、押韻句等,易使兒童對英語語音形成強烈的語言感覺和刺激,如:The girl in blue is Sue(元音押韻句),please put the paper plane on the plate(輔音押韻句)。通過此類教學方式,引導低齡孩子有意識地整句模仿,辨別并控制好發(fā)音方式。幼兒在反復聽、反復模仿語音的過程中,接受語音的熏陶,自覺或不自覺的形成正確語音的習慣或模式。因此教師要善于充分運用低齡孩子的這一特點,發(fā)揮其自身語音的優(yōu)勢或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如地道的英語磁帶、光盤等視聽材料),教會其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法,控制發(fā)音部位等。這樣一來,低齡學段孩子在語音的學習方面才有可能達到較高的水準,甚至有可能能達到本族語人的發(fā)音水平。
(二)利用直觀、游戲、歌曲教學,激發(fā)興趣,鼓勵正遷移。語言學習本身并無較大的吸引力,而單詞、句型更是枯燥、乏味,激發(fā)不了低齡學段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學內(nèi)容鮮明、生動,鼓勵正遷移。如使用錄音機、投影機等各種教學設(shè)施,或一些單詞卡,卡通圖片等來幫助學生更準確、更直觀形象地理解與記憶。如單詞卡,正面是單詞,背面是相應的圖畫,學生只要想到圖,單詞就直接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蜃寣W生看著圖,操練所學過的單詞、句型,再配合小組競賽,適時地抓住時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在交談、說話操練中也進行了有效練習,幼兒樂意嘗試的欲望會特別強。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可設(shè)計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如“simon says”,“接龍游戲”等方法來教授單詞或句型。在游戲中通過多聽、反復感覺,從而在腦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游戲教學可讓學生在游戲中慢慢培養(yǎng)對英語的興趣,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盡情投入到游戲中,還可以給學生一個輕松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也使得課堂充滿活力。另外我們還可以把要掌握的單詞以歌曲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把單詞與音樂結(jié)合起來,這比讓他們死記要好得多。例如在教“一到十”這十個數(shù)字時,就用“ten little Indian boy”這首歌,大家在歌唱的同時,伸出手比相應的數(shù)字,這樣可以很快就學會讀這十個單詞,單詞、句型的傳授就在歡快的歌聲中完成了,而且只要想起這首歌,就能很自然地想起這十個數(shù)字。讓學生邊唱邊玩來學習新知識,愉快的歌聲還會讓孩子忘記這是在學習。通過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低齡學段孩子情緒、心理的正遷移得到最大的釋放,從而更輕松地習得知識。
(三)容忍錯誤,克服心理關(guān)。利用情緒、心理的正遷移可以有效的讓低齡學段孩子克服心理關(guān),促進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也是克服母語負遷移的過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將漢語的特征轉(zhuǎn)移到英語學習之中,造成語言負遷移。如低齡學段孩子學習了:a dog,a cat,就容易說出a paper.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對低齡學段孩子的錯誤加以糾正甚至否定,很容易使其因此產(chǎn)生恐懼、厭惡等焦慮心理,從而對使用英語產(chǎn)生抵觸心理,逃避英語交流、學習。眾所周知,其實語言學習的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錯誤,這是語言學習的負遷移現(xiàn)象所致。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詞匯不可能是一一對應,英語中一詞多義,一詞多性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在詞匯、詞義以及用法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往往成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因此當孩子剛接觸英語時,教師對其在運用英語表達時的語言錯誤需持寬容的態(tài)度。只要不影響正常交際的進行,不影響教學目標的實施。在錯誤出現(xiàn)時,教師應適時分析原因,實施正確、有效的糾錯方式。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發(fā)揮他們的潛能,激活低齡學段孩子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低齡學段孩子形成英語學習的成就感,真正提高其進行口頭和書面交際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對低齡學段孩子的英語表達我們始終持寬容的態(tài)度,才能有效的進行情感、心理的正遷移。這樣一來低齡學段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才不會受到影響,他們才有可能大膽地說,大膽地念和大膽地唱,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在低齡學段的英語教學中,充分考慮其年齡小,情感、心理等獨有的特點,重視遷移中非語言因素對其學習的影響和作用,有利于達到培養(yǎng)低齡學段孩子英語學習興趣,掌握簡單英語單詞、會話及純正的語音發(fā)音方式的最終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要重視通過鮮活的表象,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方式,容忍錯誤,使低齡學段孩子始終能以一種積極,饒有風趣的心態(tài)投入到語言學習活動中去。
[1]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5-138.
[2]彭紅利.語言習得關(guān)鍵期假說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4) :125-128.
Abstract: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co-relation,impact and role of non-language factors of transfer to language learners,especially children language learners,and then propose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It will help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proper position and its role of transfer non-language to the children learners,which will be helpful and meaningful to the real practice of childre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transfer;non-language factors;children English teaching
On non-language factors of“transfer” and childr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Xie Da-tao
(Teachers’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G642
A
1008—6772(2011)01—0151—02
2011-1-16
謝大滔(1972-),男,湖南婁底人,廈門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中小學/幼兒英語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