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衣木·阿布都熱依木
(新疆尉犁縣興平鄉農機管理服務站,新疆 尉犁 841500)
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技術的體現,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農業的振興也就淪為無源之水。要想興農富農就必須采取措施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經過建國以來6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初具規模。從宏觀上講,我國已經建立比較完備的農機裝備生產體系,目前已經是農業裝備的生產大國。我國農業生產中的農業機械化平均水平為38%,部分地區甚至已經超過50%。農業機械化也有傳統上的田間機械化作業轉向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個領域和環節的機械化,推動了集約型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結構也越來越合理,逐漸向著智能化、大型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并且能夠適應于一些復雜地區的作業,簡而言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勢頭良好。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的農機總動力高達8.75億千瓦,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達到96.7萬臺,大中型拖拉機的保有量達到521.6萬臺,其中高性能、大功率的復式作業機械發展態勢尤為迅猛。得益于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傳統上玉米收獲、水稻種植以及水稻收獲等農業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可以有了顯著提高,其機械化作業水平21%、19%和58%。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業農村的生產力結構以及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不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為了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順利發展,自2005年后經濟宏觀調控的支農措施進一步得到落實,國家有關三農的相關政策也逐漸到位,尤其是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直接推動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2010年,我國由中央財政投入130億元的農機補貼并帶動了地方各級財政補貼360億元,共補貼機具386萬臺,惠及到的農戶超過300萬,農機裝備的保有量迅猛增長,為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機械化的本質在于用機器取代人工,這樣以來可以減少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最終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當中去,推動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逐漸讀過了初級階段而面臨著向中級階段的過渡,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農統農業也面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會更上一層樓,而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會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為其它產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不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但是這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使得農村的土地資源過度分割,阻礙了與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化的推廣。
(2)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同時也是推進節約型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降低了農業生產對人力和畜力的依賴,同時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并且農業機械的使用也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以及種子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提供了保障,推動了節約型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農業機械化的實現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還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而確保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3)增強農業抗災能力。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的抗災能力。例如我國西北地區使用農業機械進行坐水播種,擴大了節水農業的范圍,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業的抗旱減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缺陷。除此之外,地膜覆蓋技術對農業增產抗災有顯著效果,而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覆膜其效率是人工覆膜的數十倍并且可以節約5%左右的薄膜,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農業的抗災能力,還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我國華北地區已經逐步實現了農業上產中的耕、耙、播、收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這樣可以爭搶農時,在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因此也增強了抗災能力。
(4)推動中小鄉鎮發展。由于農業機械化的降低了農業生產中各個環節對勞動力的依賴,減少了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這樣一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就可以進入到附近的鄉鎮當中從事其它產業,推動中小鄉鎮的發展。由于城市化進程中大城市的建設會帶來嚴重的城市化問題,因此發展中小鄉鎮是提高我國城市化的可行途徑,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增多是發展中小鄉鎮的必要條件。一些地區已經開始探索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途徑,集中村子的土地進行大規模經營以便于農業機械的應用從而解放更多的勞動力。
(1)提高認識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前提。要想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提高認識,肯定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農業機械作為現代農業技術的體現,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中的體現。科技革命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的應用逐漸替代了傳統農業中的人力和畜力,成為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例如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高度農業機械化,不僅擁有數量龐大的農業機械,而且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機械體系,從農業生產中的田間作業到農產品的運輸、清選、以及入庫都實現了高度機械化。我國也日益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農業部在“十一五”期間推廣應用的關鍵技術都關系到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整個農業科學技術體系的核心和關鍵,農業機械化水平關乎到農業技術的應用程度。因此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這是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2)因地制宜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的條件。各地區應當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色就是區域發展,這樣可以充分挖掘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除此之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也有著很大差別,因此各個地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而制定針對性的發展措施,在選擇農業機械的適合要考慮到不同區域的農作物條件、農業資源以及農機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考量以制定符合本地區條件的農業機械化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利用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的保障。雖然近年來得益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農業機械的利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業機械的有效利用率比較低。出現這方面的問題,農業機械配置上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用動力指標來衡量農用機械的發展水平,于是很多地區盲目追求動力而忽視了合理配置,已有的農用機械難以充分利用。此外,受制于傳統的耕作方式,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規模分散并且缺乏長期規劃,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往往盲目追求市場熱點,這就導致主要作物經常變化,農用機械難以使用頻繁的變化,自然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農業機械,根本出路在于轉變傳統的農業成產模式,建立產期穩定的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藝與農機的無縫對接,這樣才能保證農用機械的使用效果。此外,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地方政府可以鼓勵本地的農用機械根據季節跨區域流動,延長農機的作業時間,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興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為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農業機械,還需要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他們熟練地掌握農用機械的使用技術,提高農用機械的作業效率。
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標志在興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可以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政府應當采取綜合措施大力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1]王國江.農業機械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研究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09.
[2]李聿萍,王盛春.淺談農業機械化普及的作用和意義[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0.
[3]趙勇.試論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
[4]甘露,潘亞東,孫士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態勢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1.
[5]袁馳.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農業機械化體制創新[J].農機化研究,2009.
[6]李曉.論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機械化問題[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