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閩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1)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的核心課程,也是其他經管類同學的重要專業選修課之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已成為廣大師生的普遍共鳴。這門課的主要特點有:(1)綜合性,它是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法、稅法甚至數理統計等為一體的課程。作為會計學的一門后修課程,它是對學生全面知識的大檢閱。(2)實務性極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和領會比較依賴于實務。對審計的基本概念、審計技術和方法、審計程序和各業務循環的講授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學生就會感到晦澀難懂,更談不上如何運用,如何做審計。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審計行業越來越需要業務能力強、技能高、綜合素質全面、能直接從事監督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審計復合人才。在這個大目標指引下,《審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可細化為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會《審計學》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為指引后續的審計實務奠定基礎。
(2)幫助學生了解審計的整個工作程序,掌握重要的審計流程,讓學生對審計工作有個總體的認識。
(3)結合具體的審計項目,幫助學生學會應用具體的審計技術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審計技能。
(4)拓展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審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把學科理論的學習融入實踐的研究和認識之中,切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計專業判斷能力。
結合多年的審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根據《審計學》課程特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實現《審計學》教學目標、提高《審計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1)歸納總結法。《審計學》課程內容多、而且細,教師可以有效地把《審計學》的內容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使之變得有系統性、邏輯性;同時,重難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運用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審計學》的第一節課上,我對《審計學》的整體授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把它的總體內容串成一條線,列成一張表,使之形成完整的、內在相互聯系的內容體系。讓學生對本學期《審計學》的授課內容有個整體認識,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在每個具體章節的開始和結束時,筆者都采用歸納總結法。在每一個章節開始的多媒體頁面上歸納出本章的知識點,并用顏色標識出重難點。同時,在每個章節結束后對所授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將源于實踐的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實用性的案例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讓抽象的理論走向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主要有以下3種形式:①課前導入案例。在課堂講授之前,教師先精心設計好例子,起穿針引線作用,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些案例必須是精簡的、趣味性的、有代表性的。例如,在講授職業道德之前,可以以反映美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一個真實的小故事——蓮里沃克為例子,來引出誠實守信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由于故事的主人公與學生相仿,同是即將畢業的具有遠大抱負的會計專業的同學,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情,激發學習的興趣。又如,在講述審計的發展歷程和概念之前,可以精心設計案例,并設問為什么需要審計?審計能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②課堂中應用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案例,使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討論相互融合在一起。這種案例具備實用性和針對性,與審計某個知識點聯系在一起,注重某個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例如,在講授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時,以真實發生的案例追溯我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演變歷程;再以厄特馬斯公司審計案例來剖析注冊會計師應負具體的法律責任。這種案例教學過程中,通常以教師為主,教師應當多設問題,多提問,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從而真正能夠理解并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③學生討論案例。通常在每一章的授課內容結束之后,安排學生討論案例的環節。這種案例可以是大型的、典型的、綜合型的案例。它通常按照 “案例準備——案情介紹——提出問題——案例分析討論——學生分組回答——教師點評——案例歸納總結”的順序過程。其中案例準備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師準備案例,事先把要討論的案例發給學生;第二種是讓學生圍繞著要討論案例的主題自行去搜集和準備好相關資料。例如,我在講授完有關內控系統的相關內容之后,通常會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圍繞內控的主題搜集關于國內外有關良好內控和內控失敗的案例,然后針對學生的案例提出問題,進而進行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為后續的審計實務內控的測試埋下伏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審計理論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綜合實訓法。審計實務綜合模擬實訓的目標主要包括讓學生了解審計程序、熟悉審計主要流程、學會運用審計技術方法。審計程序是指從業務承接計劃審計工作、了解被審單位的情況、風險評估、評價內控、進一步的審計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搜集證據、編制工作底稿到最后的出具審計報告的整個過程。在這個大的程序的引領下,結合具體的審計業務循環環節,要求學生熟悉風險評估和內控測試流程,學會運用實質性程序的主要審計技術方法,提高審計技能。
它通常是在審計課堂講授內容結束之后進行的綜合性模擬實驗。教師事先要編好實訓大綱和實訓指導書。實訓大綱主要是安排好實訓項目和每一項目的時間分配。實訓指導書是按照實訓大綱展開,對每一實訓項目的具體實訓內容作規劃和安排,包括實訓目的、實訓要求、實訓任務、實訓內容與步驟。
(4)情景模擬法。現代審計整個過程充滿專業判斷,審計職業道德規范也明確了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在審計過程中應保持的關注,即職業的懷疑態度。為了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審計執業能力,我們安排了典型個案情景模擬環節。教師創設情景,提供證據和相關的審計背景資料,讓同學扮演審計人員,設計審計線索,發現疑點,進行自主地獨立判斷。例如,在“科龍事件”審計個案情景模擬中,我們為學生提供了科龍公司2001年、2002年至2003年度的財務報表和2001~2003年電冰箱和空調行業價格的走勢狀況。學生很明顯得看到科龍公司這三年利潤的巨大變化,從2001年虧損15億到2002年調整后盈利1億到2003年盈利2億多。 從中發現線索,追蹤到具體的會計報表項目,查找這種利潤巨變的原因。教師進而從造成德勤公司的審計失敗的若干方面來引導學生,如沒有進行有效的存貨監盤、應收賬款函證方法不當、對虛構的收入沒有執行充分的分析程序和最后發現的科龍公司內控重大缺陷。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主要的審計程序方法的重要性,認識到為什么專業判斷貫穿于審計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切身體驗了審計的具體流程。
(5)比較分析法。在審計教學過程中,比較分析法是應用較多的方法。它通過不同事物對比,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內在規律的方法。在講授審計實務時,五個循環環節——銷售與收款、購貨與付款、生產與費用、籌資與投資和貨幣資金可以列一張大的表格,把它們的內控、重大錯報風險、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全部列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通過對比分析,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一些具體的審計方法在不同審計項目上的運用,也可采用比較分析法。比如,“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銀行存款”函證在運用上的區別,具體表現在函證對象選擇、函證方式的不同。又如,“庫存現金”的突擊盤點與“存貨”監盤的區別,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知道各個審計項目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運用審計方法的不同,加深他們對不同審計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