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莉,司漢武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楊陵 712100)
關東是指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因為位于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闖關東的歷史事實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隨著滿清政府下達關閉山海關的大門開始,黃河下游一帶的游民不斷徒步跋涉進入關外的舉動就被官方鑒定為一種越軌犯禁的行為。為了保護滿洲固有的風俗和八旗生計,清朝政府設定的隔離制度非常嚴酷,絲毫不允許漢人進入滿洲的“龍興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計的壓力。清朝入關之前,流民通過徒步或水路的方式不斷向關外挺進,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餓死、凍死的人難以計數。1860年以后,隨著鴉片戰爭的嚴重受挫,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力日益削弱,與此同時沙俄不斷侵蝕邊疆,最終導致清政府于咸豐十年正式開禁放墾。
(1)地域屬性的界定。闖關東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移民運動,對當時的封建統治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清政府為了統治的穩定,對這場民間的自發運動持否定態度,使得流民在遷移的過程中遭受了重重險阻、死傷慘重。19世紀,到達西部的拓荒者們紛紛建州縣,建立各種政治制度,并把立法置于人民的監督之下。尤為明顯的趨向是邊疆社區把掌權職位交給了出生各階級的普通公民。結合美國的西進運動,拓荒者在不斷向西挺進的過程中不是對官方形成威脅,更大程度上的是對政治民主和自由的塑造,一個民族的民主主義意識被激發出來。
(2)經濟的振興。清朝建立之初,關東地區人煙稀少,加上開國戰爭的影響,人民走死逃亡,民人畏出關如虎。新興的政權為了強根固本,屢頒詔令命地方官招徠流民開墾荒地。由于政策的引導作用,流民不斷地達到關外進行謀生。流民進行生產發展搞建設,開拓土地。經過不懈的努力,東北地區得到了開發,這不僅大大緩解了山東、河北、山西等幾個省份人民的生存危機,更重要的是給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回顧歷史,清朝出現過康乾盛世的治世,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物質財富富足。乾隆末年,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這些史實說明了清朝所達到的發展高度是空前的,而這背后又不得不提到流民們的功勞。
(3)文化的適應。東北長期是游牧和漁獵民族活躍的地區,自秦漢至明清,來自北方的牧漁獵和來自中原的農耕民族經常處于不同生產方式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隨著移民運動規模的不斷擴展,關外日益形成了一股農耕文明對于邊疆地區的滲透和引導的強大力量。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勞作工具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氣質使得那些靠游牧和漁獵生活的牧民人開始了定居生活,不再逐水草而居。這樣早期的村落就開始日益崛起,形成群居定所的集體行為。這不僅促成了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更是為實現國家的統一性奠定了深厚的民族基礎,為后來抵御外敵的入侵提供集體的整合力。闖關流民在不斷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感人的“闖關東精神”——開拓進取、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
(4)社會自組織性。社會自組織在這里鑒定為:不需要外部具體行政指令尤其是政府的干預與強制,社會成員自行通過協商與合作,取得共識,解決沖突,合作治理社會事務的過程,并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自我維系、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狀態。闖關東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移民現象,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們是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踐行了民間社會的力量。清王朝雖然強大,但面對規模浩大的移民大眾他們卻也束手無策。廣大流民在“脫離”官方的強制性干涉后能取得成功正是說明了民間力量具有社會自組織性的潛質。只是這種自組織性要真正地發育起來是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的。
(1)政治建設的民主化。廣大移民身上所具備的政治屬性體現在他們越軌犯禁的遷移謀生過程中,正是這種政治屬性引導他們不斷訴求自己應有的政治權利,逐漸廣泛深入地參與到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在人民的正常訴求得不到合理回應時,更多的矛頭應該是指向政治體制的,缺乏制度的保障,手無寸鐵的流民只能鋌而走險勇闖關東。闖關東是一種對封建統治的挑戰,他們以一種大無畏的勇者精神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打了頭炮、開了歷史的先河。
(2)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東北作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在社會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考察歷史,流民在開荒拓地、發展生產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發明新的生產工具,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流民們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后,逐漸培養和塑造出一種 “闖關東”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代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事業中凸顯出重要的功能。2009年,國務院批復7個區域規劃,東北的圖們江區位列其中,是中國政府迄今為止批準的唯一一個沿邊開發區域,這正說明了東北的經濟正在實現長足進步。
(3)文化的多樣化。文化在不斷進化、融合的過程中相互吸收借鑒,同時也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歷史上東北地區以游牧民族為主,游牧民族自古就彪悍勇猛,因而東北傳統文化首先表現為崇武尚勇的特點。移民運動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培育和創新的過程,清朝以來的大規模拓荒,使清朝文化中增加了以武力拓展疆域的成分,因而以移民開發為動力的“闖關東”文化構成了東北創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形成的“大慶精神”創業文化也不可回避的延續了闖關東移民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即敢于創業和艱苦奮斗。這些創業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4)市民社會的構建。當前,社會的流動機制更加靈活,農民可以進入城市求生,其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廣。立足今天去思考闖關東的社會意義,除了正面的角度,還可以將其作為一個反例啟示今天的社會建設。闖關東的流民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勇闖關東,絕不是其強烈的社會意識驅使,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生存壓力的迫使。闖民們為了謀求生存勇闖關東,雖然在闖的過程中傷亡慘重,但結果是他們從客觀上促成了社會的流動。另外,清朝之所以會爆發難以遏制的大規模移民運動,也與當時的清政府不關注民生有著直接關系。反思歷史,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問題,并能追本逐末、有所作為。
闖關東作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對闖關東這一史實的分析中提煉出新的精華要素,并在綜合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將會對當代中國社會以及東北地區的建設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