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平,余 誠,楊剩富
(中國地質大學 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要想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必須切實把握好農村建設。黨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黨中央明確指出,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強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這將全面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和諧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巖溶山區水土保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巖溶大國,巖溶面積344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3。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巖溶區其面積達54萬km2,貴州碳酸鹽巖強烈發育,喀斯特分布面積占全省面積的85%,其中出露的碳酸鹽巖面積達15萬km2,其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3%,居全國之首。貴州巖溶山區脆弱的巖溶環境和近年來頻繁的自然災害造成了貴州巖溶山區水土流失嚴重。目前貴州水土流失面積己達8萬km2,占全省面積的45.4%。水土流失已成為影響當地糧食產量、糧食安全、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原因,農業是農民的產業基礎,農業生產的發展是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而糧食的產量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狀況。
(1)人口壓力大。計劃生育在西南地區實施得比較晚,在加上當地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全省人口3600多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203人/km2,遠高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9人/km2),人口自然增長率(14.48‰)居全國前列。人口的過度增長,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坡面上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此外,一些地區農民習慣伐薪燒柴,增大了木柴需求量。貴州農村平均每年消耗薪柴達1946.3萬t,其中合理樵取的僅占20.6%,其余皆為過量樵取。由于人口負荷大、貧困程度深,加上有的村民素質不高,在利益的驅動下,亂砍濫伐,開墾荒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加劇,造成對巖溶山區復雜多樣的生態結構破壞較為嚴重。
(2)自然災害造成水土流失。在貴州當地有句俗語路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情,地無三分銀,從這名話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土資源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在貴州出現的滑坡、山洪、泥石流,旱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水土流失對我們國家的損失是無法估算的,這不僅影響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而且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3)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貴州是一個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省份,貴州礦產大部份是露天開采,對地表植被和地貌造成嚴重破壞,形成了土地荒蕪,水土流失,等眾多環境問題。巖溶區地下暗河、落水洞極為發育,裸露巖溶區的礦產開發,引起地應力變化,巖石變形,上覆巖層結構受到破壞,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地下空洞也常會引起塌方。在雨季因地表無植被保護,地面破壞嚴重,常會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4)當地干部群眾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認識不足。在新農村建設中由于許多干部群眾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認識不足。在建設新農村的配套設施,路、水、電、通信等,以及相關的采石、取土、采沙、制磚、伐木等活動應運而生。在這些活動中,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大量的棄土、廢渣、建筑垃圾,都會對原地表、土層結構、植被以及水土保持設施造成毀壞。每到雨季,這些被松動的泥土、廢棄的建筑垃圾等,就會隨著洪水遍地肆虐,不僅影響村容、景觀,還會流入農田、河道,致使人為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結果將會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立足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強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出發點,同時兼顧改善生態環境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發展農村經濟同時,發揮生態效應,巖溶山區具有獨特的水熱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十分適宜核桃、板栗、漆樹、金銀花、杜仲、天麻和半夏等多種經濟林果和藥材生長,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促使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結合水土流失防治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挖掘農業發展潛力,引導農民發展經濟林果藥材經濟,是巖溶山區水土保持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中心工作。
(2)推廣科技成果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措施。在生態修復過程中,主要是控制人為活動干擾,大力發展畜—沼—果生態農業工程,統一規劃。①處理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經三級化糞池預處理后再進入污水處理生態溝,污水經生態溝處理后可用于灌溉農田,并進一步處理、凈化。②開發沼氣池,集中設置畜禽養殖場,實行廢棄物集中處理;人畜糞便集中一起作為原料發展沼氣。③推廣適用節能技術,如節柴灶、太陽能、以電代柴等替代能源,減少柴草用量,保護綠化。④生態環保材料的使用,墻體材料采用灰沙磚,淘汰紅磚。推廣科技成果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措施。既能增加收入,靠科學致富,又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還能使資源得到循環有效地利用,并且可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3)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喀斯特地貌是自然環境中一類獨特的地理景觀,在中國西南地區分布廣泛。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破碎,坡度陡峭,自然生態系統多樣,因其奇山秀水被譽為古老而美麗的山川。其生態資源滿足了全國各地人民旅游、休閑的需求,結合原有村落形態和布局機理,不改地形,少占耕地,建設具有山區特色的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小山村,既保證生產又改善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把生態旅游區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龍頭產業,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既完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又為農民增加新的創收點,達到靠水保辦產業,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奔小康的良性健康發展目標。
(4)水上保持生態建設與當地經濟建設結合。注意把水上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當地經濟建設結合起來,與中央倡導的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以及貧困山區的扶貧搬遷等相關政策結合起來,力所能及地減少人類在水上流失地區的生產、生活活動,從而保障和促進生態修復的實現。巖溶山區巖石可溶,地表水與地下水系復雜,可供建設且地勢比較平坦的區域,大多是降雨的匯集中心,尤其是峰叢洼地、谷地等區域,雨季暴雨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在水土保持的方案中應將防洪排澇的設施放在重要地位。定期清理溝渠,還有把當地的小水庫和水窖充分利用起來,做到干旱不務農時,雨季蓄水防洪。
貴州省巖溶山區水土保持工作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舉措,開展水土保持,建設生態文明,不能拘泥于傳統方式上的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工作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也是社會性工作,要從認識上、策略上、思想上對當地的農民全方位地進行宣傳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增加資源的利用率和承載力,增強農村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人居環境,保障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相符相依的關系。針對具有旅游資源優勢的地區,要切實守護好生態環境,立足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既完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又為農民增加新的創收點,達到靠水土保持辦產業,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奔小康的良性健康發展目的。
[1]張殿發,王世杰,等.貴州省喀斯特地區土地石漠化內動力作用機制[J].水土保持通報,2001,21(4).
[2]李瑞玲,王世杰,張殿發.貴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人為因素分析[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2,21(4).
[3]屠玉麟.貴州巖溶地區森林資源現狀及原因分析[A].中國質學會巖溶地質專業委員會.人類活動與巖溶環境[C].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4]袁道先,蔡桂鴻.巖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