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守花
(青海省互助縣丹麻鎮政府,青海 互助 810500)
今年農口各部門及早著手,提前行動,狠抓各項備耕措施的落實,全縣呈現出各類農資準備充分,貸款充足,發放及時,科技培訓扎實的良好局面,為今年春播生產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一是種子準備較充足,供應有序。全縣各類農作物需種量為4639萬kg,農業種子部門供應各類良種594.4萬kg,其中:小麥 120萬 kg、蠶豆 4萬 kg、馬鈴薯 450萬 kg、油菜16.4萬kg,燕麥1萬kg,青稞3萬kg,良種尚缺部分能夠在縣內串換解決。為解決好受災貧困地區農民缺種問題,省財政補貼96萬元,縣財政補貼24萬元,有效緩解了群眾缺種壓力,確保了備耕春播的順利開展。二是化肥貯備較好,供應順利。全縣化肥總需量為3萬t,截止目前,全縣通過貸款、集資、賒購等辦法已購進各類化肥22400t,其中:尿素12000t、二銨5470t、小化肥4930t,并按照川、淺、腦不同地區的春播進展情況有序供應,不足部分正在陸續調運,從定貨、到位、供應情況看,大小化肥品種齊全,能夠滿足我縣春耕生產的需要。三是農貸資金發放及時,農行、信用聯社改進服務方式和手段,加大資金籌集力度,全力支持農業生產,貸款發放簡化手續,方便于民,服務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金融部門發放農貸資金5000萬元。四是科技培訓扎實。農口各部門選調技術骨干協助鄉鎮人民政府積極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三下鄉活動,培訓內容做到了因鄉(鎮)、因村、因地制宜重點突出了農作物結構調整,避旱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特色制(繁)種、設施蔬菜生產、特色農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機技術推廣等內容。截至目前,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80期,參加人數達5.95萬人(次),發放科技資料8.4萬份(冊)。五是農資打假成效好。縣農業執法大隊聯合工商、質檢局等單位執法人員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檢查工作,共出動執法人員298人(次),車輛62臺(次),檢查經營店點104處。查獲過期農藥5個品種114瓶(代),禁用農藥20kg,取締油菜種無證經營點2處。凈化農資市場環境、維護農民的利益,為全縣備耕春播工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目前,我縣的春播生產進展順利,現已播種 4萬 hm2,其中:小麥 0.8萬 hm2,蠶豆 0.5萬 hm2,豌豆 0.05萬 hm2,馬鈴薯 0.53 萬 hm2,油菜 2 萬 hm2,蔬菜 0.11 萬 hm2。
保護性耕作是相對于傳統翻耕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通過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耕作技術。互助縣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項目,主要在南門峽鎮、林川鄉、邊灘鄉、威遠鎮和臺子鄉實施,重點在油菜、小麥和青稞等作物上示范推廣。四年共累計完成示范推廣面積近1萬hm2,2010年繼續在南門峽,林川等鄉滾動實施,示范推廣面積0.13萬hm2。通過多年的實施,保護性耕作呈現以下特點:①降低作業成本。傳統的耕翻播種需四道作業工序:秋翻埋茬→春耕→耙、耱→播種,免耕播種只需一道工序,可節約生產成本25元/畝以上。②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保護性耕作地表有留茬和秸稈,有固土、阻止水徑流和減少水分蒸發的作用,從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從試驗測定來看,休閑期,采用保護性耕作比傳統方式提高土壤含水量6.83%~12.2%。苗期,提高土壤含水量0.783%~3.3%。③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和增強土壤生物、微生物群落,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質,起到了增產增收的作用。④提高地溫。根據測定,廣泛使用免耕溝播,溝內土壤0~20cm,耕層地溫提高0.5~1.1℃。免耕播種的油菜作物比平播(對照)早出苗 7~10d,出苗率提高 5%~10.6%。⑤增加產量。經測定,保護性耕作的小麥示范田比傳統耕作對照田千粒重增加0.23g,增產12.6kg/畝。保護性耕作的油菜示范田留茬免耕播種模式比傳統耕作對照田千粒重增加0.05~0.07克,平均增產6.11kg/畝。
馬鈴薯是互助縣主要的優勢農作物,是糧、菜、飼兼用作物。近年來,互助縣依托高原獨特的自然資源,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以馬鈴薯為主的特色產業,探索出了一條以優勢資源帶動優勢企業,以優勢企業帶動優勢產業,以優勢產業帶動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拉長了馬鈴薯生產的經濟鏈,成為互助縣淺山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穩定在28萬畝,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4.5%,平均畝產鮮薯1500kg,馬鈴薯總產已達42萬t,商品率達65%以上,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47萬hm2,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的78.8%,馬鈴薯生產總產值達20160萬元,人均純收入519元,占全縣人均純收入的18%,農村經濟收入的20%以上收入來源于馬鈴薯的種植和銷售,成為振興縣域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支柱產業。
2008年互助縣馬鈴薯生產在穩定現有播種面積的基礎上,重點抓好脫毒馬鈴薯制繁種基地和商品薯基地建設,一是依托互助縣氣候特點和技術條件優勢,建立以邊灘、林川、南門峽、臺子等半淺半腦、腦山鄉為主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0.8萬hm2,其中:建立大西洋、夏波蒂、下寨65、青薯2號、隴薯3號等微型薯基地33.33 hm2;建立下寨65、大西洋、夏波蒂、青薯2號、隴薯3號等原種和一級種薯基地1067 hm2;建立下寨65、青薯2號、隴薯3號、隴薯5號等二級種薯基地0.7萬hm2。二是建立以西山、蔡家堡、東山等鄉為主的馬鈴薯商品生產基地0.67萬hm2,大力引進、推廣高產優質馬鈴薯新品種,積極開展馬鈴薯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三是強化品牌宣傳,拓展“互助馬鈴薯”市場。互助縣生產的馬鈴薯由于表皮光滑、無污染、口感好、耐貯藏等特點,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在西寧等市場上有“北山洋芋”的美稱,特別是互助自主培育的當家品種下寨65更是深受消費者的喜好。目前,互助縣已申請注冊“互助馬鈴薯”品牌,今后在品牌建設方面要加大力度,一方面要生產高質量、高品質的優質馬鈴薯,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進程,確保生態、健康、綠色。另一方面,在產品的包裝上狠下功夫,讓互助縣生產的鮮薯都能貼上“標簽”進入市場,提高知名度,增加品牌效益。四是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經營,提高產業化水平。大力扶持馬鈴薯淀粉加工龍頭企業,扶持其增加倉儲設備增強年生產能力,加大馬鈴薯附加值;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多建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簽訂訂單,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擴大銷售渠道,要充分發揮馬鈴薯協會、農民經紀人、販運大戶等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