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黃共新,黃義林
(河南省天域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潢川 465150)
隨著建設生態居民區、綠色居民區呼聲的日益高漲,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住宅小區建設的同時進行園林綠化,試圖為住戶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居民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應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從而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環境景觀雷同化、缺乏新穎。居住區景觀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發展本著居住區生活的舒適、舒心、賞心悅目、身心健康的目標,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不斷地推陳出新,設計理念和創作思維不斷地更新,居住區景觀設計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很多居民區的景觀設計大同小異,缺少了很多新穎的東西。使景觀設計有一種中規中矩的感覺。
(2)環境景觀過于藝術園林化。現在的居民環境景觀過于追求綠色化,在設計風格上和園林設計有些相似。但是,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綠化設計,它包括綠化、鋪裝、標志系統、景觀照明、景觀水景、景觀小品六大方面。而這六大方面的設計,最后應達到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動觀的效應。居民景觀設計是需要借鑒園林設計方面,但是,居民設計可以根據各個地區民族生活習慣設計出獨特的景觀。沒有必要和園林設計殊途同歸。
(1)設計立意和主題。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并不僅僅單純地從美學角度和功能角度對空間環境構成要素進行組合配置,更要從景觀要素的組成中貫穿其設計立意和主題。例如,表達某種獨特的社區文化,或突出居住區本身所處自然環境的特色。通過構思巧妙的設計立意,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更多的詩情畫意。居住區環境景觀形態,成為表達整個居住區形象、特色以及可識別性的載體。
(2)設計范圍。所有空間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各類園景小品、休息設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區內部道路、停車場、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形態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視線組織等都在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范圍之內,從而大大擴展了傳統的“綠化+場地+小品”小區綠化模式的設計對象范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不僅體現在各種造景要素的組織、策劃上,而且還參與到居住空間形態的塑造、空間環境氛圍的創造上。同時,景觀設計將居住區環境視作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協調居住區環境與區域環境的關系。
(3)設計過程。景觀設計模式改變了從前那種待建筑設計完成以后,再作環境點綴和修飾的做法,使環境設計參與居住區規劃的全過程,從而保證與總體規劃、建筑設計協調統一,保證小區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資源,使設計的總體構思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而綠地率的高低是否就代表著環境質量的好壞呢?對此問題不能簡單下結論.小區的室外環境首先指的是綠地率,綠地可改善居住環境的小氣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密切鄰里間的交往,但并非綠地是室外環境的全部,環境還應包括建筑小品,裝飾小品,公用設施,工程設施以及各種硬質鋪裝,甚至還包括燈光設施及音響設施等諸多內容。
(4)設計手法。居住區景觀組織并不拘于某種風格流派,而是根據具體的設計構思而定,但始終要 追求怡人的視覺景觀效果。景觀設計拓展了靈活多變的構圖手法與流暢的曲線形態揉合到環境中,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園林設計方法。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創造可觀、可游、可參與其中的居住環境,提供輕松舒適的自然空間,為人們營造詩意的空間,從而增添人們日常的生活情趣。
(1)確立以人為本思想。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 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以人為本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致尺度上(如各種園景小品等),可謂于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并以此作為設計原則。要創造適于居住的生活環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實態的調查研究之上。
應針對不同消費群體,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居住行為和未來的生活方式而定.這是因為不同的小區居民對集中綠地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對中等以上收人、文化素質較高層次居民為主的舒適型住宅區而言,居民戶外活動相對較少,偏愛獨自活動或小范圍聚集,對分散綠地模式很感興趣,要求宅前屋后環境優美,有專門的活動場地,如門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或游泳池等,并要求綠樹成蔭。但對于以低收人者居民為主的實用型住宅區或以動遷戶為主的居住小區,則對中心綠地要求高.集中中心綠地的評價要大些、氣派些,并需求有較大的公共空間以滿足其較集中的戶外活動,表現為喜好熱鬧、愛閑聊、愛打牌等群體娛樂,相應地需要足夠的休息設施.由此可見,在環境景觀設計中占著重要位置的集中綠地的規模,決定著小區環境景觀的親和性的統一.這就要求規劃師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住戶對居住環境親和性要求。
(2)融入生態設計思想。生態設計思想的融入,使環境設計將城市居住區環境的各構成要素視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轉向居住區整體生態環境的設計;使居住區從人工環境走向綠色的自然化環境。基于生態的環境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還更注重居住區環境內部的生態效果。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喬、灌、草結構的科學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3)追求生活情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 暇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因此,對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種小品、設施等造景要素,不僅在功能上符合人們的生活行為,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位,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使環境設計參與居住區規劃的全過程,從而保證與總體規劃、建筑設計協調統一,保證小區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資源,使設計的總體構思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
(4)強調可參與性。居住區環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營造人的視覺景觀效果,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區環境是人們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場所,居住的參與使居住區環境成為人與自然交融的空間。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區通過各種噴泉、流水、泳池等水環境,營造可觀、可游、可戲的親水空間,受到人們的喜愛。
(5)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居住區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布局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空間,使人輕松自如地融入“家園”群體。讓每一個居民隨時隨地都享受新鮮空氣、陽光、綠色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居民理想中的樂園。
(6)主題化的設計思想。以某種主題為主的居住區環境設計,或營造獨特的社區文化、藝術氛圍,或表達對某種生活情調的追求,能夠有針對性地滿足當前社會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體的需求。設計的主題思想既可以從市場分析出發,又可從居住區區位環境的景觀特質提煉出來。如華陽府河音樂花園,以音樂為概念的環境設計策劃、設計,迎合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標消費群體的認同,從而在市場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放眼中國,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房地產業興起、旅游及休閑度假產業崛起、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再加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建設對園林綠化和環境建設等配套項目的拉動,中國園林產業高速發展的外部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將進人起跑和起飛階段,估計今后幾年,中國園林產業將快速發展。隨之,也拉動著居民區景觀設計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投入巨資進行環境建設,住宅區的景觀開發設計越來越多。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居住環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那種僅僅把人簡單地當作物的尺度置于建筑空間中,規劃設計缺乏真正的人性意蘊,不考慮居住的多元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時代已經結束。只有讓住宅真正展示出家的情懷,才能產生居住的愉悅.這既是人性的原本要求,也是開發理念的升華目前景觀環境設計,規劃設計,施工設計并列為小區三大設計,住宅園藝景觀與現代居住文明的和諧是設計師追求的目標,作為跨世紀的設計師應有更多的思考,更深的調查,更好的創意,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綠色生態居住環境要求。
[1]劉華剛,肖大威.從小區綠化到景觀生態———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環境的發展[J].中國園林,2002,(5):16-18.
[2]艾素蘭.居住區綠地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城市開發,2002,(8):15-16.
[3]趙秀軍.淺談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J].河北林業,2009,(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