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中心于2002年正式成立,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與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共同組建而成。多年來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學術影響并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現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國家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基地-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喉科學院、教育部耳鼻咽喉頭頸科學重點實驗室、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均落戶于該中心。2011年,經衛生部審核批準該中心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北京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中心的設置包括耳科、鼻科、咽喉科和頭頸外科4個臨床亞學科和研究所,建立了臨床聽力學中心、人工耳蝸中心、變應性鼻炎中心、呼吸睡眠監測中心、嗓音醫學中心等多個診療中心。設床位263張,2010年門急診量25.65萬人次,年出院量7 291人次,年手術量6 673例次。中心現有主任醫師21名,副主任醫師16名,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4名;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3人,并有博士學位者38人,碩士學位者51人。截至2011年底,中心共有9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獲各類政府部門“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該中心以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為臨床診治與研究的重點,在教學、科研及臨床等領域內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著重于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創新和發展,緊跟學科熱點問題,開展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迅速占領學科前沿陣地。學術帶頭人韓德民教授創新性地提出了“腭帆間隙”概念及保留懸雍垂的“改良腭咽成形術”,顯著提高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手術效果,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國內率先開展的早期喉癌與癌前病變二氧化碳激光治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開創了國內頭頸部腫瘤基因治療臨床實驗的先河;開創了鼻內鏡外科技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此技術在鼻外科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展;呼吸道纖毛擺動調控機制、虛擬人體解剖、計算機輔助微創手術等研究已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外、中耳畸形的耳廓再造與聽力重建同步手術、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變根治與聽力重建同步手術治療以及聽力眩暈疾病內科治療的整體水平繼續在國內領先。近幾年,中心集中更多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病機制、開展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進行系統聽力學評估和聽力康復治療,并形成團隊優勢。
2001年以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診治研究”(2001年)、“人工耳蝸技術的臨床應用及研究”(2006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研究”(2009年)等3項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得其他各項科技獎項14項;截至2010年底,中心共承擔課題115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6項,省部級課題46項。發表科研論文939篇,其中外文68篇,在中華醫學系列雜志發表225篇,于國內核心期刊發表298篇;已出版主編(副主編)著作及光盤44部;申請了7項國家發明專利,均已獲得授權。
2003年11月,國家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基地-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喉科學院成立,2007年該學院成為北京市首批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耳鼻咽喉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同時成為北京市首批專科醫師考核基地。2008年,中心專家所教授的“耳鼻咽喉科學”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年中心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韓德民教授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名師”榮譽稱號;中心現已培養博士后18名,碩、博士研究生逾百名。
該中心秉承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培養人才、服務大眾為中心,同時為了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加強基礎和臨床并重的科研創新,以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