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故事經過歲月的精心打磨,已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它們凝練、短小、意味雋永,是我們學習語文、積累語言、豐富人生智慧的好材料。
同學們一定已經閱讀了不少成語故事。那么,你們知道學習成語故事時要注意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以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為例,來談談讀懂成語故事的一些方法。
一、悟其神——把握典型細節。
這三則成語故事,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想必同學們首先會說:這三個人物的舉動真有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成語故事中的典型細節。
什么是典型細節?在品讀典型細節時要注意什么?典型細節是怎樣呢”,楚國人能體現人物特點的細節描寫。成語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但是為了說明道理,在典型細節的描繪上肯定會不惜筆墨的,而且很講求方法。《自相矛盾》中,楚國人既賣矛又賣盾,而且吹噓“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都能戳穿”,結果當別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啞口無言。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前后矛盾的語言描寫,將楚國人可笑的一面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懂得了說話、做事不能前后抵觸的道理。成語故事描繪語言豐富,描寫方法多樣,使這些典型細節描摹得細致、入神。我們在學習成語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對這些典型細節多品讀、多領悟、多積累。
二、品道理——聯系生活實際。
成語故事除了給我們講述趣味盎然的故事外,還會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這些道理都是暗含在故事中的,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提煉。當然,我們在概括成語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時,一定要注意立足典型細節,概括的語言務求簡要、恰當。
但是,我們對成語所蘊含道理的理解是不是只局限于提煉概括呢?顯然不能。我們還應該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將這些道理內化為我們的人生智慧。比如在學習《畫龍點睛》時,我們除了要明白“寫文章或說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這樣一個道理,還可以想一想:平時讀文章或聽別人說話,有沒有注意到“畫龍點睛”的地方呢?有沒有仔細品味一下這些“畫龍點睛”的語句呢?在自己平時的作文中,是否想到過也用上“畫龍點睛”的手法,為我們的表達錦上添花呢?這樣圍繞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對于理解成語故事的道理是很有幫助的。
把握典型細節,聯系生活實際,是讀懂成語故事的兩個重要方法,大家可以再拿上一篇成語故事,試一試這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