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師昌緒、王振義,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對于很多同學來說,可能很陌生。但是讀完下面的故事,你會了解他們的一片丹心。他們一個用“鐵”鑄就“長城”,一個以“血”救死扶傷。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兩位科學家爺爺吧!
童年的“老院子”
1955年6月,美國舊金山碼頭驕陽似火。“克利夫蘭號”客輪將從這里啟航,駛向大洋對岸的中國。一位三十多歲的青年人站在甲板上,激動地望向海與天相連的地方:“我終于可以回到祖國了!”
他,就是金屬學家師昌緒。
師昌緒,1920年出生在河北徐水的一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大家族。父親是晚清秀才,以教書為業。小時候的師昌緒資質平平,成績不算優秀,甚至會因為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背誦作業而被罰站。但他學習十分用功,經常把自己關在家里一個偏僻的院子里讀書,一讀就是一天,從不和家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家人開玩笑地送他一個綽號——“老院子”。
正是這種專心和刻苦的品質,使他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得以披荊斬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成果。
殫精竭慮的科技戰略家
1955年,一直生活在美國的師昌緒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剛剛回國的他來到了位于沈陽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科研工作。
1964年,中國新型戰斗機設計出來了,因為缺少一種耐高溫高壓的渦輪葉片制造工藝,無法投入生產。
“我也沒見過空心葉片,也不知道怎么做。”師爺爺后來回憶說,“但我當時就想,美國人做出來了,我們怎么做不出來?中國人不比美國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來。”
經過一年的攻關,師昌緒和他所帶領的團隊成功地造出了多孔空心葉片。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夠自主鑄造出這種葉片的國家。
碳纖維是一種質量小、強度高的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科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幾十年來,我國一直造不出高質量的碳纖維,如果需要,只能靠進口。
2000年,師昌緒親自給國務院寫信,請求設立碳纖維的研制項目。當時很多人勸師昌緒:“您是金屬學家,碳纖維又不在您的科研范圍內,您不需要抓這個項目啊。”師爺爺回答說:“我也知道難,但如果我國研制不出碳纖維,國防建設就會被拖后腿啊。”在師昌緒的牽頭下,我國終于完成了碳纖維的自主研發。如今,我國國內碳纖維產量已基本滿足國防和民用的需求。
2011年初,這位年逾九旬、殫精竭慮的科學家,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了表彰證書,站在了中國科學界的巔峰。
兒時的從醫夢
王振義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蘇興化。小時候的他勤奮好學,凡事總愛問個“為什么”。有一年,他的祖母患了傷寒,盡管家人請了好多醫生來醫治,可仍然沒能挽救祖母的生命。年僅7歲的王振義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為什么這個病不能治呢?怎么會得這個病呢?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這一連串的問題久久地縈繞在他的心里,漸漸變成了學醫的理想。長大后的王振義由于成績優異,以免試生的身份進入震旦大學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習,踏上了兒時的夢想之路。
讓白血病細胞“改邪歸正”
幾年之后,取得博士學位的王振義在上海瑞金醫院開始了他的從醫生涯。從醫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血液病方面的研究,在國內首先發現了輕型血友病,并通過一系列的臨床試驗以及技術革新,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
1985年,一個名叫小靜的五歲女孩,被確診為晚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生命垂危。就在她的家人悲痛欲絕的時候,王振義教授用他剛剛研制成功的全新療法對小靜進行了救治。七天之后,小靜的病情全面好轉,二十幾年來,已經長大成人的小靜依然健康地生活著。后來,這種療法成功地挽救了許多白血病人的生命。
這種療法是將惡性的白血病細胞轉變為良性細胞,從而成為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克星。
甘為人梯的醫學教育家
如今已87歲高齡的王振義教授仍然活躍在醫學研究的第一線。他自創了一種名為“開卷考試”的工作方式。每周,由他的學生們向他提出在治病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醫學難題,他用三天的時間來解答。這樣,不僅使學生們的醫學水平更快地提高,而且使病患能夠及早地治愈。
“人生就像拋物線,人的體力、創造力達到某個高度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進入下降趨勢——這是自然規律。我主張,在有能力時要努力地干,一旦進入下降通道了,就要有自知之明,及早地退,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干。”王振義教授認為最有意義的老年生活就是多培養一些人才,多給年輕人一些提高的機會。
小測驗
1.同學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從2000年設立以來,我國一共有( )位科學家先后獲此殊榮。
A.16 B.18 C.20
2.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多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吧,學習他們奮斗不息的精神,向著自己的夢想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