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往碗里打了三個雞蛋,然后撒上鹽,然后用筷子攪勻。然后,油鍋騰起油煙,我把雞蛋倒進鍋里。然后,我端起鍋抖了兩下,鍋里的雞蛋翻了兩個個兒。就這樣,炒雞蛋做好了。”
這段文字摘自學生的一篇習作——《炒雞蛋》。發現什么問題了嗎?對,“然后”太多了!這在我們的說話中,更是常見。
怎樣才能寫好一件事情中的連續動作呢?要做到既有條理,又順暢自然,還不用這么多的“然后”。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中,有一個情節特別有趣,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主人公鮑雷伊自小父母離異,性格有些孤僻,他媽媽每天精心為他準備的美味午餐還常常被竊,他決心要發明一個警報器裝備安在午餐盒里。通過查閱各種資料,他終于知道怎么制作。
“我開始動手。把電線的一頭接在電池上,另一頭連上開關,再從開關的另一面接到電鈴上。然后,我又用另一根電線把電池和電鈴連接起來。我折騰了半天才把它弄好。接著,我用膠帶把電池固定在午餐盒的一角,把電鈴固定在另一角上。最后,把開關立起來靠著盒壁,用膠帶粘牢。”
發現了嗎?“(先)、再、然后、又、接著、最后”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讓這個小發明制作中的一連串動作井然有序,不重復,不啰唆,非常清晰明了。除了“首先、最后”這兩個詞的位置比較固定以外,其他詞都可以靈活地運用,甚至還可以派生出很多“親戚”,如“之后、緊接著、接下來”等。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在寫一連串動作的時候,非得用上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呢?
請大家看看《西游記》中的一段:
“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丹爐,呼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被他一個個放倒,好似癲癇的白額虎,瘋狂的獨角龍。”
這是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逃出來的情景,齊天大圣的一連串動作真是所向披靡。但是,你注意到沒有,作者吳承恩沒有用一個表示順序的詞。我們不妨加上去看看:
他就忍不住,(首先)將身一縱,(再)跳出丹爐,(又)呼喇一聲,蹬倒八卦爐,(然后)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最后)被他一個個放倒,好似癲癇的白額虎,瘋狂的獨角龍。
讀起來感覺如何?是不是少了那種緊湊的節奏感?少了一氣呵成的快感?少了齊天大圣的勢不可當?
所以,寫好一件事情中的連續動作,讓其順暢有序,必須做到胸有成竹,讓一個個動作的完成如慢鏡頭般,在頭腦中回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步一步,選擇準確的動詞加以描寫,再恰當地運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就可以了。當然,動作的節奏感也不容忽視,是快是慢,那就要視故事情節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