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喂養,除了從小給予母乳或者配方奶粉外,隨著月齡的增長,如何添加輔食品,是一個值得重視與講究的問題。有的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往往陷入喂養誤區,還自以為是,結果卻適得其反。
家長覺得很委屈
在兒科門診,常常見到一些周歲左右的嬰幼兒,形體瘦小,面容憔悴,精神欠活潑,一副營養不良的外貌。醫生難免數說家長幾句:怎么把孩子養成這個樣子?!家長則不無委屈地說:“這孩子平時吃得可好呢,經常喝魚湯、肉湯或雞湯,而且燉得濃濃的。不知為啥,就是不長肉。”
這些家長自以為魚、肉、雞等動物性食物,經過文火燒、煮、燉之后,其中營養精華已經被提取殆盡,溶解于湯里,剩下的只是“魚渣”“肉渣”了;經常給孩子享用這樣的濃湯美味,必然營養豐富。其實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認識誤區。
營養物質很少溶于湯
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糖類(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六種,其中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的最主要物質,每天攝入足夠量,對小兒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蛋白質由多種氨基酸組成,而肉類經過長時間燒、煮、燉之后,僅有極少部分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溶解于湯中。當然,燒煮時間越長,溶解于湯中的氨基酸就越多,但充其量只占其總量的5%,其余95%的氨基酸仍留在“魚渣”“肉渣”中。此外,人體需要的礦物質鈣、鐵、鋅等,也很少溶解于湯中。可見,如果只給孩子喝魚湯、肉湯或雞湯,久之就會造成營養缺乏,還會導致孩子發生缺鈣、缺鐵、缺鋅的相關癥狀。
孩子長到2周歲之后,口腔中乳牙已經基本上出齊,可以喂魚、肉末、雞蛋等富含蛋白質的固體食物了,有的家長卻存在不必要的顧慮,深怕孩子吃了這些食物會梗在咽喉,或者會吃嗆了,于是繼續喂以濃湯。這勢必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影響其生長發育。
小鍛煉孩子咀嚼功能
由此可見,“高湯養兒”不可取。你給孩子喝這些鮮美可口的湯時,還應當給予切碎的魚、肉、雞本身。這樣不但營養到位,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咀嚼功能。咀嚼可以促進口腔唾液腺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如果長期不讓孩子用牙齒咀嚼食物,老是喝湯或吃些稀爛的食物,久之會造成小兒咀嚼功能退化,還會影響其吞咽功能。科學家研究表明,從小鍛煉孩子的咀嚼與吞咽功能,不但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而且可以防止眼睛近視,有健腦增智的作用,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何樂而不為!看似“文靜”的多動癥/陳福新
婷婷正在讀小學三年級,是個文靜而聰明的小女孩。最近不知怎么回事,老師發現她上課雖然很守紀律,也能認真聽講,但讓她回答問題時,總是答非所問、不知所云。媽媽也發現她在家做作業時心不在焉,周圍的一點點動靜都會讓她分心,作業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錯誤百出。父母帶她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經朋友引薦向我尋求幫助,經過詳細檢查后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即俗稱的多動癥。聞此結果,父母詫異不已:如此一個文靜的孩子,根本沒有行為動作過多的現象,怎么會是多動癥呢?
多動癥現在是一個在教育界和學生家長中頗為流行的術語。但并非所有好動的孩子都是多動癥,也并非所有的患兒都有活動過多的癥狀。除了以活動過多為主要癥狀外,還有些是以注意力渙散、“見異思遷”為主要表現的“注意分散為主型”,以及兩者癥狀兼有的“混合型”。
不由自主開小差
人的注意力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注意(有意注意),即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另一種為被動注意(無意注意),是由于客觀事物吸引了觀察者的注意力,他無需毅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物上。多動癥患兒的注意障礙主要是主動注意能力減弱和被動注意相對亢進,這就是他們學習時無法集中精力的主要原因。
一般地說,6歲左右孩子的神經系統已初步具備自制能力,至少可以獨自靜坐20分鐘。但有的孩子思想容易開小差,看似安靜地坐在那里,其實滿腦子都在想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婷婷上課時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做作業時過多關心周圍的動靜,作業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就是“不多動的多動癥”。
矯治需要講方法
對于這些患兒,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頑皮搗蛋,也不是故意拖延完成作業的時間,而是主動注意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絕對不能以打罵、體罰來懲罰孩子。家長要在盡量避免外界干擾的環境中,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每天堅持進行訓練。如此經過1個月左右,孩子就會養成習慣。然后逐漸延長每天的學習時間,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長還應經常和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耐心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督促其改正,對于孩子的優點也要及時予以表揚。同時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接受系統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