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聚會,在家聊起了減肥的話題。普遍認可“運動減肥最安全”,但如何才能顯現成效?李貞的一席話讓王璐很糾結。“只有運動出汗了,減肥才真正有效果了,出汗越多,效果越好。”可是王璐非常討厭大汗淋漓的狀態,特別是夏天,因此平時都是采取騎自行車、步行等溫和的鍛煉方式。按照李貞的說法,自己豈不是在減肥的道路上“白忙活”了嗎?
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屬蒸發散熱。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機體皮膚溫度時,汗液從皮膚表面大量蒸發,帶走大量體熱。汗液的排出,既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
通過出汗大量耗能耗熱,減肥效果不可能明顯。汗液成分中水分占99%,而固體成分則不到1%,而且太部分為氯化鈉(鹽),只有少量的氯化鉀、尿素等。統計數據表明,在溫和氣候中,一個從事輕體力勞動的人,每天產熱量約為3000千卡,通過皮膚水分蒸發散熱為435千卡,占14.5%,可見,出汗可以消耗熱量,但所占比例并不大。
人體內脂肪的貯存量比較大,一般人約占體重的10%~20%,肥胖的人可能達到40%~50%。脂肪除了由食物獲得外,還可以在體內由糖或蛋白質轉化而成,因此,要預防體重超標,防止肥胖的產生,一方面要合理膳食、節制飲食,另一方面更要積極進行體育鍛煉,通過運動消耗多余的熱量,減少脂肪貯存。
用出汗多少來衡量減肥的效果并不科學,運動不出汗并非沒效果。相反,因為肥胖者耐熱能力差,故應盡量減少在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中鍛煉,以避免因出汗過多而引起的脫水或中暑對身體的損傷。再則,每天每時人體消耗的水分都必須及時補充,運動后更是如此,所以,運動減肥出汗與否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據此判斷有無效果。
所謂適度就是有氧運動,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每次做較長時間練習,如步行1小時,慢騎自行車10公里,等,不一定要出汗,或出微汗就可以了,既可以消耗熱量能量,也能改善微循環,保持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
寶寶夢中出汗是缺鈣、體質虛弱嗎
劉躍梅
有不少家長為寶寶出汗多而擔心,懷疑是缺鈣或體質虛弱所致。其實小寶寶在睡眠中出汗多是生理性多汗,家長應仔細觀察。
生理性多汗 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長往往習慣于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判斷小兒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又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加上小兒活潑好動,有的晚上上床后不能很快入睡,不停的折騰,導致出汗增多,主要是在入睡后頭部出汗。有些家長喜歡讓小兒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小兒入睡后機體大量產熱,也會引起出汗。
另外,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也是小兒睡眠時出汗的原因。
病理性出汗 有一些蛛絲馬跡,只要家長勤于觀察,就能發現。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導致枕部頭發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發,醫學上稱之為“枕禿”。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若是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病理性出汗,最常見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面頰潮紅等,患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夜間出汗稱為盜汗。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體質弱的小兒,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后,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是由于喂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發生營養不良造成的。要注意調整喂養方法,促進小兒食欲,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入量。必要時可采用中醫中藥調理。
因此,對小兒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