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親戚,患胃潰瘍多年,常伴有胃痛、胃脹、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癥狀。每到春秋換季時,極易發生胃出血。多次住院治療,用過價格昂貴的進口藥物,也未能痊愈,醫生建議手術切除病灶。后經人指點,用核桃殼煎湯服,3個月后大小便恢復正常,胃內脹氣感基本消失,胃痛減輕;半年后胃功能恢復正常,食欲明顯好轉,上腹部不再疼痛;現已一年有余,未做手術切除,胃潰瘍基本痊愈,沒有再犯。吃飯特香,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方法十分簡單:每天抓一小把核桃殼(除去果仁的生核桃殼),放入砂鍋內加清水3杯,煎半小時,倒出一茶杯藥汁,于早晨空腹服下,活動一小時后再進食早餐,每日一次,連服3個月便可見效。為服藥方便,可于前一天下午將核桃殼藥汁煎好,第二天早晨用微波爐熱一下即可。
核桃殼是一味中藥,核桃殼中含有的核桃醌、氫化胡桃醌,具有抗出血、抗菌生物活性,可治療血崩、乳癰、疥癬、瘡瘍等癥,有修復胃黏膜、口腔黏膜功效,對胃潰瘍、口腔潰瘍均有一定的治療養護作用。胃潰瘍患者可結合自己病情,咨詢相關醫生后再加以采用。
專家點評:
春秋季節是消化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是消化性潰瘍。一般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年輕人常以十二指腸潰瘍多見,老年人以胃潰瘍多見。
十二指腸潰瘍有較明顯的節律性、周期性,局部上腹痛常發生在胃排空時,特別在上午10~11點鐘,下午3~4點鐘,晚上10~11點鐘左右,有時凌晨1~2點鐘還會痛醒。胃潰瘍常為進食后約1小時疼痛,1~2小時后逐漸減輕,至下餐進餐前緩解。部分患者僅表現為無規律的上腹隱痛或不適,可伴有反酸、噯氣、上腹脹等。如果有這些癥狀出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行胃鏡或鋇餐造影檢查。如有潰瘍病反復不愈,或潰瘍較大,應行胃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排除惡性變,尤其年齡較大者。
消化性潰瘍常見的原因有飲食不規律、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刺激及情緒變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藥物、吸煙等。因此,在治療上首先要注意飲食,宜規律飲食,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濃茶、咖啡、煙酒、非甾體抗炎藥物;生活要有規律,工作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后出現的潰瘍,如果情況允許應立即停藥;如病情不允許,可換用對黏膜損傷少的藥物如塞來昔布,并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
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一定要行殺菌治療。一般采用抑酸藥物(如雷貝拉唑)加兩種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治療7~14天。抑酸藥物可選雷貝拉唑、泮托拉唑或埃索美拉唑等;合用胃黏膜保護藥如硫糖鋁、施維舒、麥滋林、枸櫞酸鉍鉀等。
一些食物也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如核桃,中醫應用廣泛,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核桃中的磷脂對腦神經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有防治動脈硬化的功效。核桃仁中含有鋅、錳、鉻等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體在衰老過程中鋅、錳含量日漸降低,鉻有促進葡萄糖利用、膽固醇代謝和保護心血管的功能。核桃仁的鎮咳平喘作用也十分明顯,冬季對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病患者療效極佳。
核桃無論是配藥用,還是單獨生吃、水煮、燒菜,都有補血養氣、補腎填精、止咳平喘、潤燥通便等良好功效。將核桃加適量鹽水煮,喝水吃渣可治腎虛腰痛、遺精、陽痿、健忘、耳鳴、尿頻等癥;核桃與薏仁、栗子等同煮作粥吃,能治尿頻、遺精、大便溏瀉、五更瀉等病癥;核桃與芝麻、蓮子同做糖蘸菜,能補心健腦,還能治盜汗;生吃核桃與桂圓肉、山楂,能改善心臟功能。核桃還廣泛用于治療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胃痛等癥。
核桃殼里面含有的果膈,把它煮水當茶飲,可促進黏膜生長,還可安定神經、促進睡眠,可用于口腔潰瘍、胃潰瘍、糜爛性胃炎等輔助治療。但注意不宜與濃茶同服,不可代替主要的藥物治療。建議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堅持規律治療,以防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出現。
第二炮兵總醫院
副主任醫師 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