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小猴子從桃園回來,給媽媽講自己的經歷。小猴子卜卜心急地說:“桃園里結了很多桃子,我吃了好幾個。”“繼續講啊!”媽媽催促道。“沒了,吃完桃子就回來了。”卜卜搔搔后腦勺說。這時,小猴子貝貝娓娓地講道:“我們走進桃園,看到樹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桃子。我心想,這下可以一飽口福了。看看這一只,白中透紅,很好看;看看那一只,飽滿碩大,汁水一定很多。摘哪一只好呢?咦,這是什么?蟠桃?是孫悟空在天上吃的蟠桃嗎?我也來嘗嘗吧。我迫不及待地向上蹦跳,可是怎么也夠不著。我心急火燎,三下兩下爬上樹……”媽媽邊聽邊點頭微笑。
卜卜三言兩語就把吃桃的事講完了,讓人覺得索然無味,聽完也不會留下什么印象;貝貝把吃桃的過程講得很細,講了自己的心急、桃子的誘人,以及它如何費了一番周折去夠桃子,聽來讓人感到趣味盎然,印象深刻。我們在記敘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有的同學性子急,幾句話就說到了結尾,而過程卻平平淡淡,甚至許多關鍵環節交代不清。所以,記敘事情不能像乘動車那樣一閃而過,而要像步行那樣,緩緩地走,細細地觀察沿途的景致。有時候,你甚至可以慢得像一只蝸牛——對于那些重要的內容,我們必須調慢節奏。
要放慢敘述的節奏,就不能讓事情一下子就滑向結果。大家都知道劉備請孔明是“三顧茅廬”,羅貫中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可真夠“慢”的。性子急的讀者早就迫不及待了:孔明什么時候才能出山,去輔佐劉備啊?假設作者不慢下來,細細地鋪墊,而是讓孔明早早出現,那這個故事就要平淡得多了。正因為放慢了敘述的節奏,故事的生動畫面才會一幅又一幅,清晰地跳到讀者面前,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要放慢敘述的節奏,需要我們把構成事情的各個“元素”充分展示出來。比如,寫你第一次親眼見到大片的麥田,可以嘗試著把親近麥田的一連串動作寫完整:遠眺(麥浪起伏)、奔向(綠色的“海洋”)、聞到(麥苗的清香)、近觀(麥苗的形態)、觸摸(葉片的紋理)、想象……有了這樣密集的鋪陳,就不會走馬觀花,自然能夠把觀賞的過程寫得細膩、具體。另外,自己的心理變化、與同伴的討論內容、同伴臉上的表情,等等,都是構成這一次觀賞過程的元素。無論是觀察的時候,還是在回想的時候,這些元素都需要你給予特別關注;否則,你的記述只會給人留下一種粗疏模糊的印象。
怎么樣,可寫的東西那么多,你還會急于“一步到位”嗎?不妨放慢節奏,把過程寫得更精彩些。要注意的是,放慢節奏可不等于拖沓,對待與中心無關的枝節,就要放棄,可別舍不得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