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主題館介紹了一種新的生活方法:“只食用離自家100公里以內生產出來的食物。”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食物的長途運輸,而長途運輸要使用汽油等等,會帶來空氣污染,這類人被稱為“土食者”。在紐約等城市出現的“土食者”,甚至自己種植蔬菜,然后賣給當地市場。
世博會還貼心地為想種菜但沒有土地的人們預備了“菜園”,叫“全封閉智能環控型植物生產系統”。這家伙有點像冰箱,里面白上而下一層層種植著蔬菜,不需要泥土、陽光,蔬菜在任何季節都可以自由生長。
在世博會亮相的還有一種叫“家庭光波菜園”的光波植物工廠,也不需泥土和陽光,只要懂得操作方法,人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種菜。而且從種到收只需要30天,比在田地里至少少用一半時間。因為沒有土壤、空氣和蟲害的污染,口味更純,更加健康。
說到這兒可說到很多人擔心的事兒上了,到哪里找無污染、健康的食物?世博會的先進“武器”,在市場上一時半會兒還弄不到,于是,人們在陽臺上種起了蔬菜,到農村租地養起了雞鴨豬仔……
人們在怕什么?添加劑!
你來看看食品包裝袋上的說明:山梨酸鉀、紅曲紅、糖精鈉……這些都是“食品添加劑”。
你知道嗎?現代人類的食物97%含有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已經很悠久了。我國漢朝時候制豆腐的鹽鹵就是一種添加劑,其實食鹽也是食品添加劑。
但這些添加劑還是天然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漸漸掌握了“新手段”,天然材料逐漸轉變為化學合成物。這些添加劑有的可以讓食品保持新鮮感,有的可以使餅干膨松可口,有的能增加甜度……“好吃!好吃!”當你咂著嘴巴說著的時候,你根本想不到,你贊美的是食品添加劑。
如果沒有添加劑,就不能吃到美味、安全的食物。比如,以前的醬油放久了會長毛,很不衛生,但加入防腐劑以后毛毛就不會出現了。有些食品含油脂比較多,如果在運輸過程中不放抗氧化劑,容易變味。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使用一些甜味劑可以讓他們吃得可口些……
食品添加劑主要有防腐劑、抗氧化劑、著色劑、漂白劑、甜味劑等。我們來看一些常用的食品添加劑。
山梨酸鉀:防腐劑,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還能防止肉毒桿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紅曲紅:著色劑,天然紅色素,目前并未發現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糖精鈉:甜味劑,果脯里大量含有,致癌的可能性沒有完全排除。
谷氨酸鈉:增味劑,也就是味精。吃得過多時,會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癥狀。
是的,當食品添加劑添加過多,或者是不該添加的添加了。就會讓食品變成“毒品”。
幌子
今年5月,臺灣發生了“起云劑”事件。
本來,起云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經常用在果汁、果醬、飲料等食品中,能保留食物的香氣,讓食物特別是果汁喝起來更潤滑,更黏稠。起云劑中用了不少天然原料,價格比較貴,一些“黑心人”就用有毒性的塑化劑代替。長期吃這種有毒添加劑,會引發很多可怕的疾病,包括得癌癥。香港對一些人體檢查的結果發現,塑化劑喝進肚子里后,會一直盤踞在身體里。長年累月的積存,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塑化劑原本是在塑料加工中添加的,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屬于工業添加劑。
漸漸地人們發現,有些和食物接觸的塑料品,其中有塑化劑的產品會對人造成傷害。比如,保鮮膜用了塑化劑后,變得柔軟、容易折疊、彈性好,容易粘起來,使用效果很好。可是,用這樣的保鮮膜包裹食物、特別是比較油膩的魚肉時,塑化劑會釋放到食物上;如果加熱,釋放得就更厲害。而且,塑化劑通過食物進入人體,濃度要比不通過食物的高很多,危害也更大。
所以,衛生部門早早就警告不要用有塑化劑的保鮮膜包裹食品,不允許將塑化劑使用在食品包裝上。
連包裹食品都不可以,起云劑中卻直接加入塑化劑,這就是故意放毒了!
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說,塑化劑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
對了,這句話讓我們想起了曾經發生的讓人聽來毛骨悚然的食品安全事件,什么三聚氰胺、吊白塊、蘇丹紅、孔雀石綠……
這些東西都是打著“食品添加劑”的幌子。
按照那些“黑心人”的說法,凡是加到食品里的添加劑,都可以稱為“食品添加劑”,那么,故意在食品中投毒的人,不是都可以免除罪責了嗎?照這種說法,如果一只蒼蠅掉到一鍋湯里,他們不就可以說添加了一點“葷菜”嗎?簡直是閉著眼睛胡說八道!
吊白塊、蘇丹紅、孔雀石綠、三聚氰胺等等都是些什么玩意兒呢?
吊白塊是一種工業用的漂白劑;
孔雀石綠被用來做絲綢、羊毛、皮革、紙張等的染料;
蘇丹紅是化學染色劑,可以讓鞋、地板等增光;
三聚氰胺是用在涂料、模塑料、紙張、紡織、皮革、裝飾板、木材加工等工業上的;
這些工業添加劑都會讓人生病,有的甚至會致癌。
化學試驗品
此外,食品添加劑添加多少,都有一個量,添加過多,就會造成對身體的傷害。例如,亞硝酸鹽一般在腌肉和制作臘肉時使用,但放得太多就有毒了。今年4月甘肅平涼市崆峒區發生牛奶中毒事件,就是因為牛奶里被人故意放了過多的亞硝酸鹽。
照理,“添加劑”應該為食品服務,可有時我們吃到的甚至不是“食物”,而是“化學實驗品”。比如,喝一杯草莓奶昔,里面其實沒有草莓也沒有鮮奶,卻有近60種化學原料用茴香腦、麥芽醇等調配出了草莓味用化學合成紅色素得到草莓色用瓜爾豆膠、卡拉膠和磷酸鹽等得到鮮奶的爽滑細膩口感……
這樣的“添加劑”還能叫“添加劑”嗎?
警惕
記住這些冒充食品添加劑的家伙,幫爸爸媽媽一起識別可能有毒的食品:
吊白塊,可能添加在腐竹、粉絲、面粉、竹筍中,用來增白、保鮮、增加口感、防腐。
蘇丹紅,可能添加在辣椒粉中,用來著色。
王金黃、塊黃,可能添加在腐皮中,用來著色。
蛋白精、三聚氰胺,可能添加在乳制品中,用來“增高”蛋白含量。
硼酸與硼砂,可能添加在腐竹、肉丸、涼粉、涼皮、面條、餃子皮中,用來增加嚼勁。
硫氰酸鈉,可能添加在乳制品中,用來保鮮。
玫瑰紅B,可能添加在調味品中,用來著色。
美術綠,可能添加在茶葉中,用來著色。
堿性嫩黃,可能添加在豆制品中,用來著色。
酸性橙,可能添加在鹵制熟食中,用來著色。
工業用甲醛,可能添加在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中,用來改善外觀和質地。
工業用火堿,可能添加在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中,用來改善外觀和質地。
一氧化碳,可能添加在水產品中,用來改善色澤。
硫化鈉,可能添加在味精中。
工業硫磺,可能添加在白砂糖、辣椒、蜜餞、銀耳中,用來漂白、防腐。
工業染料,可能添加在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中,用來著色。
罌粟殼,可能添加在火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