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母親談家庭教育]
沙拉·伊麥斯是一名生長在中國的猶太母親。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都在30歲以前擁有了億萬資產,最小的女兒也“學會了優雅的生活”。在沙拉看來,不少中國家庭的教育走入了三大誤區:嬌寵溺愛,過多關注;偏重智育,以分數衡量孩子的成功;以智代德,忽視對獨生子女的道德培養。以下是她在中國參加一次活動時講話的節錄:
“不少中國家長總是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財產,而西方的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把他們看成是自由獨立的個人;不少中國家庭的家庭教育都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西方的家庭更強調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與父母共同奮斗、為家庭分擔責任的孩子,才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孩子。他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能做好。”
“以色列絕大多數孩子不會去玩手機和電腦,他們玩跳繩,他們擁有童年的快樂。”
“在中國,很多孩子考上大學就不會再努力學習了。在以色列,孩子們的中小學非常輕松,滿18歲后不是去上大學,而是去服兵役,培養社會責任感。”
“猶太人的富家女一定會洗衣服、會做飯、會熨衣服、會帶孩子,很耐心,懂得孩子在場時不跟丈夫爭吵,兒女們不會看到父母吵架,只看到父母的擁抱。”
[成都出臺中小學生“減負”十條 校園設舉報電話]
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再次出臺十大措施,要求各區(市)縣和學校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這十大措施是:學校設立“減負”舉報電話;不得提前結束新課;不組織走讀生上晚自習;不得進行高(中)考表彰獎勵;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嚴格控制考試次數和難度;教師不得推薦教輔資料;除高三外不得組織集體補課;健全對學校評估與督導制度;嚴格問責視情節輕重處理。
[課業負擔重制約中學生課外閱讀]
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4-17周歲人群讀書的功能性傾向更強,而興趣則在其次。有七成以上(72.2%)的14-17周歲人群讀書是為了“增加知識,開闊眼界”。為“功課學習需要”而讀書的人數也較多,占47.8%,而為“滿足興趣愛好”而讀書的人數占47.0%。另有12.2%的人表示,為“滿足家長、學校的要求”也是其讀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沒有讀過課外書的14-17周歲人群中,有31.5%的人表示是因為“因功課而沒時間讀書”,選擇比例占各種不讀書的原因之首;有28.3%的人是因為“沒有讀書的習慣或不喜歡讀書”而沒有讀書;有22.0%的人是“因上網、玩游戲等而沒時間讀書”。
#1050833;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