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根頭發能支撐30公斤的物體,這可能嗎?
對那些不相信的人,小白就得問你一句:你了解自己的頭發嗎?
能說得上頭發構造的人恐怕沒幾個吧。讓小白給大家細數一下,頭發從最表層到中心部位一共有這么三層:最表層——由角蛋白鱗屑組成,使得頭發有力度和韌性;毛發皮層——由充滿角蛋白的細胞組成;發髓——由角蛋白鱗屑和毛發皮層包圍。
還真挺復雜的,不是嗎?正是由于頭發有這么復雜的結構和特殊的化學成分,所以才具備了強大的力度和彈性,如果把2000根頭發集成一束,就能輕松地支撐30公斤重量的物體。從理論上講,我們人均頭上有120000根頭發,能支撐120屯的重量,可是問題在于,我們的頭皮可撐不住這么大的份量。說到頭發的彈性,干的頭發可以被拉長20%至30%,而濕的頭發則能被拉長50%,下次洗頭發時,大家可以拉長掉的頭發看看,到底能不能拉出50%來。
為什么天冷時,鼻子比其他地方都感覺冷啊?
這個問題小白曾經一度認為,是因為鼻子是臉上的至高點,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嘛,所以冷風肯定也最偏愛鼻子這塊高地。當然了,這是小白的非科學性想象,是非常不科學的,呵呵。
其實呢,用科學來解釋這個問題就很容易了。就像嗅覺、味覺、聽覺等的感知都有相應的嗅覺細胞、味覺細胞、聽覺細胞一樣,我們人體平時能感覺到溫度,也是因為具有感受溫度的細胞。一共有兩種感覺溫度的細胞,一種是感受相對溫度較低的細胞,另一種是感受溫度較高的細胞。這些細胞并不是均勻地分布的,而是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聰明的小讀者,你一定猜到了,在我們的臉上,鼻子上的溫度感受細胞比其他地方都要多。沒錯,鼻子上的溫度感受細胞的密度比額頭高一倍呢,因此冬天的時候,同樣是露在外面,鼻子卻會感覺比額頭冷得多,也最容易被凍成紅鼻頭。
魚兒平時是怎么交流的?
魚兒沒有專門的發音器官,可這并不影響它們的交流。它們會依靠壓迫鰾內的空氣、咬牙銼齒等方式來交流信息,最可愛的地方是有的魚兒會用摩擦背鰭、胸鰭的辦法來“交談”,是不是很像嬰兒和父母通過擁抱來交流啊。
魚兒的語言世界也多得數不清:大黃魚的聲音像馬達聲;小黃魚的聲音像青蛙叫;小鰻魚發出像蜜蜂一樣的嗡嗡聲;青魚的聲音像小鳥;鯛魚則是像人的磨牙聲;很搞笑的是海馬、球魚、海膽這樣漂亮的魚兒發出的聲音,卻像豬在吃東西時的呼嚕呼嚕聲;可以稱得上魚兒界的“百變巨星”的要屬我們國家沿海的比目魚,它能發出風琴的協奏聲、蟾蜍的鳴叫聲、鈴聲和鐘聲等等聲音。那有人問了,怎么我們平時聽不到這些聲音啊,其實這是因為魚兒發出的聲音很低很弱,而且水比空氣有更好的導音性能,所以魚兒不需要扯著脖子喊,它的同類也能聽到它們發出的信息。而有經驗的漁民可以通過魚兒微弱的聲音辨別到底是哪種魚兒,可見“行行出狀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