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機械設備預示著,將來有一天,我們在密室中的低語,將會如同在屋頂大聲宣告一般。”100年多前美國人布蘭代斯的預言,早已實現于世界的每個角落。現在,他的同胞、美國女參議員戴安娜·范思坦憂心忡忡地指出:“人們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隱私,我們的私人生活正在成為市場上具有價值的商品。”
從“被辦卡”到“被注冊”,從智能手機被竊聽到我們在各類社交網站“主動”曬隱私……,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存儲技術逐漸普及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我們的校園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但伸向學生的黑手也越來越多。因為學生沒有社會經驗,容易輕信,在入學之初,更是輕易將自己的詳細信息填入各類表格。所以,不法分子才會通過網絡肆無忌憚地買賣我們的隱私和個人信息。
“由于目前我們對個人隱私沒有切實有效的保護,導致我們的生活因個人信息的外泄而遭受嚴重的干擾,甚至造成財產和名譽受損。”全國政協委員胡旭晟在呼吁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提案中這樣寫道。是的,散落在一些法律條款中的信息保護規定已無法適應網絡上倒賣學生隱私的嚴峻形勢,我們需要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事已經毫無疑問。
同時,在相關法規不夠完善的客觀環境中,要在幾乎沒有秘密的網絡時代捍衛自己的隱私,個人的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真正的“第一道防線”。不少同學往往經不住促銷人員的誘惑,力嚇各類會員卡并留下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甚至銀行賬戶等重要信息。還有不少同學喜歡在微博和人人網上曬生活,自己出賣了自己的隱私都毫無知覺。這些都是隱私泄露的主要途徑,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總之,只有社會不斷發展,隱私保護、誠信意識深入到每個人的骨髓,同時法規不斷健全,諸如“被辦卡”、“被注冊”之類令人心驚肉跳的事情才不會再次發生在校園。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放心享受信息化以及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