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智能手機頻頻爆出個人隱私泄露危機,上演一出出手機版的“竊聽風云”——百余款智能手機曝出易被竊聽的問題,其中諾基亞和iPhone也赫然在列:AndrOid系統更是漏洞頻出,致使手機中的個人信息可能輕而易舉被盜取。實際上,在手機進入智能時代之后,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遭到竊聽的麻煩,日常手機應用當中的同步、自動發送等功能,同樣潛藏著個人隱私泄露的安全隱憂。
竊聽:手機充當“臥底”?
“你有iPhone嗎?這下你麻煩了!”最近,香港《東方日報》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這篇文章不僅引發了“果粉”的恐慌,更讓其他系統的智能手機用戶也產生了兔死狐悲的感覺—從理論上講,所有系統的智能手機,都可能被相應的竊聽軟件“攻破”。
有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在網絡上,這種掛著“手機防盜監控軟件”名頭的竊聽軟件不在少數。其賣家多半對聯系方式諱莫如深,交易方式也往往是款到發貨。記者試著在某一網站上下載了這種軟件的試用版,只用兩分鐘即安裝完畢。試著撥電話給同事,第三臺監控手機立刻收到了記者正在通話的短信通知!
一旦這種軟件被安裝到目標手機中,它就儼然變成了一個竊聽器。與其他人通話時,通話內容會被竊聽,不打電話的時候,周圍環境的聲音也會被監控者全部收入耳底。
據稱,目前已經有不少人購買了這種竊聽程序,至于原因,除了有特定對象想要監控外,還有不少購買者本身就是私家偵探。
公然出售這類軟件會不會造成個人隱私危機?軟件賣家的答復很含糊其辭:“如果對方用于商業竊聽就不賣。”怎么聽也就像是個“與我無關”的免責聲明而已。
定位:還我自由!
在智能手機的一切迷人之處中,有一項功能特別讓追新一族趨之若鶩,那就是“定位”。
然而,任何一種新發明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當你的智能手機淋漓盡致地發揮出“定位”作用,每個人最隱私的個人生活空間都將受到曝光的威脅,包括你剛去找哪位醫生看過病、和哪位朋友會面、你的腳步曾經到過哪些地方……
智能手機對我們的隱私可謂了如指掌,讓我們無法放心的是——它們并不總是守口如瓶。上周在舊金山召開的科技大會上就傳出消息,蘋果手機每天兩次向蘋果公司發出手機使用者的“位置數據”。而一部HTC的Android手機,居然每隔數秒就能收集手機的位置信息,并不斷將數據傳輸給谷歌公司。
美國《華爾街日報》測試了101款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包括廣受歡迎的手機游戲《憤怒的小鳥》和每一部iPhone手機都預裝的音樂識別軟件Shazam。結果發現,其中47款應用程序會在用戶不知情或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將手機所處的位置泄露給第三方廣告公司;5款程序更是泄露了用戶的年齡、性別和其他個人信息。
面對這些泄密,用戶無能為力,無法躲避這些程序的“跟蹤”。行業組織“手機行銷協會”的邁克爾-貝克說得更加直接:在手機的世界里,沒有匿名這一說。手機將永遠跟隨我們,永遠保持連接狀態。
同步:方便還是煩惱?
網友“無問道”就曾經因為智能手機的同步功能吃過大苦頭。原來,他曾經有一部手機,為使用方便,便與Gmail賬戶同步了郵件、聯系人和日程等信息。不巧的是,這部手機被盜了。
“無問道”雖然覺得惋惜,但也慶幸自己有備無患。之后,他很快又買了一部手機,繼續保持了用同一個Gmail賬戶同步資料的“好習慣”。
然而他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解除與丟失手機的Gmail同步!于是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新手機信息突然變得一塌糊涂,原來,那個小偷出于某種原因破壞了手機上的聯系人資料,同步作用之下,竟然波及到了他的新手機資料……
本來,同步功能可以方便各種信息的導入導出。但是,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搞不好就會“反噬”主人。此外,手機在丟失或離身的狀態下,自動同步也可能造成個人隱私泄密。
自動:自動登錄有風險
近日,北京媒體報道了疑似“小偷”自拍自動發微博被抓的趣事。博主“大頭小橙”坐公交時,手機被小偷偷走。其手機照相功能自動綁定了微博,即用手機拍照就會自動發到微博上。隨后,一個陌生男子的照片出現了博主的微博上。隨即博主轉發微博請求“抓小偷”,并且向警方報警。
智能手機其實就是一部微型電腦,安裝了很多應用程序,不少程序都有“自動登錄”功能。雖然在“小偷發微博”的案子中,失主因為這個功能而歪打正著地找到了小偷,但這個功能通常為我們帶來的卻大多是麻煩。
因為,一旦手機被盜或者被他人使用,原手機用戶的相關應用程序就可以無需驗證直接打YFo比如,他人可以拿著你的手機登錄你的微博,假冒你在微博上發言,或者登錄QQ等即時通信設備與你的聯系人交談。如果涉及到手機支付等功能,這事的風險系數就更大了。
在現在的學生群體中,智能手機正在大行其道。貼心、自動、人性化,這些贊譽正是智能手機最讓人心動的地方。然而一旦換個角度來想,越是“智能”的手機也許恰恰會讓我們的隱私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如何保護好自己的智能手機,不讓它成為隱私風險的犧牲品?
首先,要“看牢”自己的手機,不要以為手機沒被偷走就萬事無憂,惡意軟件有時候比直接偷手機更令人頭痛。
其次,慎用自動功能,盡量不要使用自動登錄和記住密碼之類的便捷操作。
再次,做好同步記錄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hA信息不管丟失還是泄露都是太大的損失。
最后,其實誰也不能保證讓手機從不泄密,但我們可以從本質上降低風險,那就是盡量不將私密信息存放在手機上。
微博說
@大河網田建光:如果自己工作或生活有很多隱私,請盡量不要使用目前流行的智能手機。這些手機制造商很可能已偷偷開啟竊取軟件搜集信息,可能是針對所有用戶,也可能是針對特定群體。
@中國之聲:如果你使用的是智能手機,你的智能手機有沒有偶爾接收到空白短信?事實上,等你重新開機之后,手機內的所有信息可能已經遭到威脅了!
@小楊愛生活:最近聽說智能手機很容易被別人竊聽,看來高科技真是“傷不起”啊!
@凱撒風云:現在連Android手機上的小游戲都想“垂涎”手機短信和聯系人,什么世道!
@Joyce-2046:今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原來iPhono手機是可以被裝入竊聽器的哦!
@方琛(《每日經濟新聞》新媒體主任助理)你的智能手機中有多少個應用軟件?你知道他們中有多少有可能會窺探你手機中的隱私(信息和通訊錄)嗎?如果你不清楚,去看看軟件權限吧!
@—言:用戶的數據信息都被竊取了,這就是智能手機的真相。
@新浪科技:超過50%的智能手機應用向第三方公司泄露用戶手機獨一無二的序列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