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是人性的本質,是心靈的根系,是情感的樣態。
《最慢的是活著》,故事由“我”這個自小不受祖母待見的小孫女二妞講述,從開始因祖母重男輕女,祖孫倆沖突迭起,到后來,隨著“我”的女性經驗步入成熟,“我”對祖母的態度也逐漸從兒時懵懂的恨意與對立,發展為女人對女人的理解與敬意。
此小說獲得2010年魯迅文學獎。作者喬葉說:這個“慢”指的是生活里的精神層面,在我的意識里,精神生活從來就是慢的、低的、軟的,慢得像銀杏的生長。慢是人性的本質,是心靈的根系,是情感的樣態。
“我”作為一個70后,面對著祖母的陳舊思想表現出叛逆,而祖母在她年輕時激烈反抗纏小腳,那種叛逆,又何嘗不是同樣的東西?今天,70后已經慢慢走向成熟,在重復著長輩們的心靈史。這種重復,在人類歷史中一直在上演。唐朝的人生和今天的人生,并沒有太多的不一樣。從“活著”的質量來講,它是變化最慢的東西。
人的一生,為生存,為生活,都得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吃飯、穿衣、工作、休息,每一件事,都要耐著性子,發動身心的能動力,才能好好走下去。
故事講述了祖母不讓手里閑著,白天忙碌一天,晚上還織布,“每天她都能卸下一匹布,一匹布,兩尺七寸寬,三丈六尺長……五十年前,一匹白布的價是七塊二,一匹花布十塊六。她就用這些長布供起了爸爸的學費。”還有,白菜也被她分為三個等級:好白菜、青干白菜、虛棵白菜。先吃青干白菜,再吃好白菜。那虛棵白菜,“她先放鍋里煮,高溫去掉水分之后,再掛在繩子上晾干,這時的白菜叫做燒白菜。來年春天,再將燒白菜回鍋一煮,就能當正經菜吃。她做的這些燒白菜還被人收購過,一斤賣到三毛錢。”
全文都是祖母的這些生存與生活方法,充滿了智慧與樂觀的態度,甚至是生活的情趣。在那些自然災害、革命斗爭、十年動亂期間,祖母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帶領全家,慢慢地有滋有味地生活下去。
星移斗轉,在我們個體看來,時光飛逝,但對于洪荒宇宙,日子還是緩慢、篤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按照自然規律在過。正如文中的二妞感嘆,“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祖母)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里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里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的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因這延續,因這傳承,生命因此更加深邃和慈悲。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