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當其神”帕“當”和“沖”
首當其沖
打開“百度”網頁,輸入“首當其沖”,你可看到諸如“入世,人才首當其沖”“每遇自然災害發生,解放軍總是首當其沖”“中國最美的海岸,三亞首當其沖”“保護心臟,女性首當其沖”“飄柔是首當其沖的先鋒品牌”“科技應首當其沖”“首當其沖做先鋒”等等,不一而足。其實,這些“首當其沖”都用錯了。
“首當其沖”語本《漢書·五行志》:“鄭以小國攝乎晉、楚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沖,不能修德,將斗三國,以自危亡。”后來多作“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沖擊或承受災難。《清史稿·兵志九》:“歐艦東來,粵東首當其沖。”孫中山《國民會議為解決中國內亂之法》:“中國每次有大亂,我總是首當其沖。”巴金《家》二十二:“今天晚上恐怕會發生搶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門一帶的首富,不免要首當其沖。”
前舉網上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用例,把“首當其沖”或誤解為“處于首要位置”,或誤解為“處于領先地位”,或誤解為“沖在最前頭”,純屬望文生義,有的甚至近于荒唐。這些作者跟只了解字面意義而誤用“守株待兔”的人還有所不同,他們連這條成語的字面意義都沒有弄懂。理解這條成語的關鍵在于要弄懂“當”和“沖”兩個字。“當”是而對、向著的意思,“沖”是要沖、交通要道的意思。面對著交通要道,自然要最先受到沖擊或承受災難了。順便說一句,有的成語詞典把“當”釋為“承受”,“沖”釋為“沖擊”,根據比喻義來附會字面義,也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求全責備”不是批評指責
求壘責備
“求全”見于《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意思是要求完美無缺。“責備”見于《管子·形勢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而責必備。”(責,要求;備,完備)意思是要求完備。“求全”和“責備”是一個意思。后來用“求全責備”指對人對事過分挑剔,要求完美無缺。例如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代謝西山啟》:“竊謂天下不能皆絕類離倫之材,君子未嘗持求全責備之論。”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人們常常會忽略“求全”,誤解“責備”。因為“責備”在現代漢語中只有“批評指責”的意思,所以誤認為“求全責備”就是批評指責。瞿秋白同志曾在《多余的話》中進行自我批評,有人就寫文章評價道:“有的人生前盡量為自己樹碑立傳,文過飾非。很少像秋白同志這樣坦蕩無私、光明磊落、求全責備自己。”這里就是把“求全責備”誤解為批評指責了。既斷章取義于前,又以今釋古于后,如此理解成語,誤用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