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個極富詩意的國度。在中國歷史上,由詩經、楚辭、漢賦、樂府至唐詩、宋詞、元曲……延綿數千年的詩歌詞賦傳統,風靡百代,賡續不絕。歷代先賢、文人墨客、志士仁人,無不癡之迷之,樂此不疲。此足以證明古典詩詞歌賦具有巨大、無窮之魅力,是一個值得永續繼承的藝術寶庫。熟悉古典詩詞,將有助于培養當代學生高尚的精神氣質,提高其道德修養,并能從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許多外國人,為了能更好地欣賞、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不惜花費極大精力,克服種種困難來學習漢語古文。相比之下,當代不少學生,對古典詩詞卻知之甚少,漠然視之,不感興趣。這是令人遺憾的現象。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學習和繼承古典詩詞這一偉大的文化傳統,培養其對古典詩詞的興趣,當務之急是提高其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下面我僅就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之所在,談一點個人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我以為古典詩詞具有以下幾點鮮明的藝術特色。這也是構成其光輝的藝術魅力的緣由所在。
1.簡短精煉。言簡意賅
古典絕句、律詩,每句不過五言、七字,長短不過四行、八句;宋詞小令,字句也不多,均簡短精煉,卻能借此描述動人的場景,抒發深切的情感,表達獨到的見解,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理解、揣摩和鑒賞的空間,不像現在許多長篇冗文,對事物的描寫往往過于詳盡、繁瑣,甚至重復、噦唆,信息冗余量過大,反倒不利于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減少了作品的魅力。詩詞作品正因為簡短精煉,迫使詩詞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必須反復推敲、琢磨,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須”。因此,不少詩詞名作,其遣詞用字,極為妥切、精致,令人拍案叫絕。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等。詩詞作品唯其簡短精煉,讀之朗朗上口,以便于背誦、記憶和流傳。
2.對仗柙韻。對稱均衡
詩詞作品中有許多對仗句式,構成對稱美和均衡感。以律詩中的頸聯、頜聯為例,這些對仗旬式,要求對應字詞性相同,構成對稱美。眾所周知,凡是對稱、均衡的事物,均具有天然之美感。人體本身就具有對稱之美。如若一個人五官不對稱,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或一個耳朵長,一個耳朵短,都不能給人以美感。對稱事物的出現,是受力平衡的結果,是機會均等之產物,體現了公平、穩定和安全。例如,天平就是對稱的,其左右側是均等的。光學和聲學中的虛像原理,反映的也是虛像與實源關于反射面對稱的事實。對稱、均衡的事物是符合自然原理的。理之所在,則美生焉。詩詞之對仗,并非絕對對稱,而毋寧說是均衡,是具有對比的相稱,是動態的平衡。因為除了詞性相同外,還要求平仄的對比,從而形成抑揚頓挫的音調美和鏗鏘變化的韻律感,如同波的運動有波峰、波谷的交替與對比一般,平仄的交替變化,符合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詩詞中的押韻,更由于諧音而會產生聽覺上的怡悅。諧音是古今中外詩歌的共同特點,是全人類之同好。童謠就講究諧音、押韻??梢娤矚g諧音、押韻是人類之天性。諧音還是文字的起因之一,尤其是拼音文字的起因。美國著名人類學者羅伯特·路威就認為,諧音“是高等文明之始基?!嬲奈淖制鹗加趫D畫與諧音”。
3.比并手法,形象禺維
詩詞不像散文那樣直白,而是常用比興手法,講求形象思維。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北仁敲鞅?,興是暗喻,比興都是謀求建立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本質的聯系。而善于建立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科學家與文學家的共同特點,是創新思維的本質特征之一。所謂天才,就是善于聯想,善于由此及彼,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就是很好地采用比興手法來創作的佳句。詩人發揮天才的想象力,通過諧音,建立起“絲”與“思”之間的聯系,又用蠟炬油形象地比喻相思淚。興,還指由客觀場景引發主觀感觸。人的思維和情感的產生,往往有賴于適當的中介物的刺激與觸發。俗話說:“睹物思人…‘觸景傷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詩人就要善于發現和闡述這種主客觀事物之間的交流、關聯和感應。如劉禹錫的《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采用興的手法,由眼前的景物,觸發起自己懷古的情緒,用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來暗喻身吐的沉浮與社會的變遷。
4.語言平實,情感真摯
古典詩詞的作者,大都對所描述的事物有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洞悉,對所抒發的情感,有真切的體會和深沉的感受,不作皮相的描繪,不作無病之呻吟?!恫烁T》云:“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币龅竭@一點,殊為不易。對場景的描寫,要觀察細致、深入,有過人的直覺力,方能抓住特征,形成意境。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詩,寥寥幾筆,用大寫意的手法,呈現邊塞風光的圖景,語言平實、樸素,意境卻高遠、宏闊。
優秀的古典詩詞作品所以能感動人,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首先是因為詩人自己先受感動,有真情實意,方能以真情感染別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該詩所以感人,就是因為它道盡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厚誼。詩人送別好友之廣陵,憑欄遠送,悵望依依。通篇未曾道出“情”字,卻深情立現。
5.謀求創新,新穎別致
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惫糯娙藢懺姇r大都追求創新,力求從新的角度和視野來觀察、描寫事物,力求有新的體驗,有獨特的感受,能給人以新的啟示。詩人在創作“佳句”和“驚人之語”時,能體驗到一種高峰的快感。根據馬斯洛學派的觀點,這種高峰體驗是處在一種極度幸福感的巔峰狀態,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這種創新,也未必是故意追求的結果,往往與詩人真實、獨特的個人感受是相一致的。真實、獨特的感受,雖然不一定都是新鮮的,但其中一些常??赡苓_到新穎的效果。例如自居易的《宴散》詩中的名句:“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边@是白居易晚年功成名就后閑適生活的寫照。他在描寫這種富貴生活時,并沒有像通常人那樣,著意去描寫金玉滿堂的景象,而是摹寫平常的生活場景。然而正是這種不經意的平實描寫,反倒新穎地勾勒出富貴人家的氣象。所以,歐陽修和魯迅先生,都稱贊這兩句詩是“善言富貴者也”。再如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的“綠肥紅瘦”,也是善于觀察而醞釀出來的獨特、新穎的描述,給人以別致的感受。
6.志存高遠,啟迪智慧
古人云“詩言志”。古代許多先賢圣哲、志士仁人,往往用詩詞表達自己的心志。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這些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浩然正氣和愛國情操,千百年來,令人詠誦不絕,起到了勵志和教育的巨大作用。
另有許多詩詞作品,道出了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的啟迪。這些詩詞中的許多警句,有的已轉化為成語、格言,廣為流傳,讓后人從中悟出許多人生的道理、處世的哲學和治學修身的方法與理念。例如,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就曾引用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表達自己不求浮名,樂于研究物理的志向。又如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出了應從外部尋找坐標系,方能觀察到事物全貌的深刻哲理,揭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社會現象。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既闡明了“流水不腐”的科學道理,又啟示我們要不斷擴大和引入知識的源泉,方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問境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生機與活力。
正因為古典詩詞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使得近現代許多提倡新文學、新詩的著名人物,也仍然保留著寫舊體詩詞的習慣,保留著對古典詩詞的濃郁興趣和揮之不去的深厚情感。如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人,都是寫舊體詩詞的好手。他們在訴諸個人情感時,都不作新詩而作舊詩。不少一向熱衷寫新詩的人到后來也回歸到寫舊詩。如五四運動的健將羅家倫,曾在《新潮》雜志上寫新詩,但后來寫《心影游蹤集》時,幾乎全是舊詩。聞一多、朱自清也寫舊詩。胡適的《嘗試集》,也大部分是舊體詩詞。毛澤東、朱德、陳毅、葉劍英等許多革命家,也都喜愛并創作了大量舊體詩詞。
許多科學家對古典詩詞也十分熱愛,并擅長詩詞創作。如華羅庚。蘇步青、谷超豪、楊叔子等皆然。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古典詩詞與本人專業的關系。我是從事建筑環境聲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是詩詞愛好者。這種對詩詞的業余愛好,對于我從事本專業的研究也受益匪淺。建筑環境聲學的一個方興未艾的新研究領域,是關于聲景學的研究。聲景學英文為“so und sc ap e”,是由加拿大學者Schafer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式提出的。聲景學簡言之,就是研究聽覺意義上的風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十分重視聲景觀的營造。如西湖十景中,有“柳浪聞鶯”“南屏晚鐘”等以聲音景點著稱的風景。蘇州園林中,也有“留聽閣…聽松風處…‘聽雨軒…‘梧竹幽居”等景點,分別以風聲、雨響、竹韻、梧音為聲景觀主題。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聲景的名句佳構比比皆是,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以及“留得殘荷聽雨聲”等等。由于我對古典詩詞和古典園林較為熟悉,使我能在國’內率先指導博士生并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開展古典園林聲景觀的研究,有別于過去僅從視角的范疇研究園林的思路,開拓了從聽覺角度研究園林景觀的新領域。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引起日本,臺灣和香港學者的高度重視,認為是開創性的研究。這個例子,說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說明理工學者兼修人文詩詞的重要性。我在一首《七律》中曾主張:“理緯文經織錦成”,即以理工科知識為緯線,以人文學養為經線,方能織出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錦繡成果。錢學森先生一直關心我國的人才培養,曾為我國未能培養眾多科學巨匠和學術大師而擔心。我認為文理兼修將是培養巨匠大師的必由之路。培養當代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和興趣,也必須提高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高度來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