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弗朗士不僅頑皮,而且是一個糊涂的孩子。他逃學,遲到且不去講;普魯士占領軍操練,他竟也會感覺十分有趣。在走過布告欄的時候,盡管他也曾想過,會有什么“壞消息”,但他并沒有做亡國奴的疼痛之感,所以,布告看也不看一眼,便“不停步”地走了過去。
可是后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僅愛上法語課,專心學習,而且是那樣地憎恨德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什么把小弗朗士從“夢”中震“醒”的呢?
是“最后一課”。為什么一堂課就能把這樣頑皮、這樣糊涂的孩子震“醒”了呢?他的醒悟又是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思想發展過程呢?
課堂里的反常現象,使他驚異,并讓他進入思考。首先是課堂氣氛的反常:平時“連街上都能聽到”的喧鬧、“亂作一片”的聲音,今天都聽不到了,教室里“安安靜靜”,老師也不敲鐵戒尺。
再是老師衣著和態度的變化。
還有有哌課的人也發生了變化,好些鎮上的人竟也都來聽課。
以上這些反常與變化,使遲到負疚而入的小弗朗士感到迷惑不解,十分驚異,并迫使他必須立即尋找這一切反常的原因。——這是韓麥爾先生宣布“最后一課”之前,小弗朗士的思想狀況。
接著,就是老師用他那“又柔和又嚴肅”的語調,宣布了“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并解說了原因及他對上好這堂課的希望。這時候,只有在這時候,小弗朗士方才猛然受到震動,心靈深處發生了很大變化。“心里萬分難過…我多么懊悔”,就是這個變化的具體表現。此時此刻,小弗朗士重新掂量了過去自己對學習的態度,也重新掂量了剛走進教室所看到的種種異常情景……這一切,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力,猛然地撞擊小弗朗士的心房。(異常現象使韓麥爾先生宣布最后一課帶上濃重的肅穆悲壯的氣氛;而最后一課的宣布又回過來更加重了前面一切異常情景肅穆、悲壯氣氛的濃度)——這是韓麥爾先生講課之前,小弗朗士的思想狀態。
這時候,小弗朗士不再像從前那樣學習了,而是如饑似渴地聆聽老師的教誨,吸吮著他吐出的每一個字的乳液。小弗朗士懂得了學習依賴明天的危害,明白了和平時期習慣于懶散的可悲;領略到了法語的優美;體會到了語言是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的道理。就在這短短的“最后一課”里,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終于從“難受”“悔恨”的階段上升到有了亡國的疼痛,仇恨敵人,熱愛祖國的思想高度。表現在:在他的視覺感受上,那掛在課桌鐵桿上的“法蘭西”“阿爾薩斯”的“字帖”就好像是“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在他的聽覺感受里,那鴿子“咕、咕”低聲叫著的聲音,似是對德國人的一種抗拒,是一種自由的呼叫這些感情與感受的變化,具體而深刻地說明:小弗朗士確實被這“最后一課”震醒了。
注:出自課文都德《最后一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