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神童,自古如此。3歲能詩,5歲能文,7歲能為孔子師,12歲當了上卿,真好像天下干大事的都是孩子。
到了唐代,科舉也有了童子科,選神童成了制度,參試者限在10歲以內,有時皇上還要另下詔令推薦“萬言童子”。好像神童出得愈多,社會便愈有體面。
童子科究竟舉出了多少神童,這些神童又究竟有了什么政績,我不大清楚。倒是因為神童可以做官,許多人家便為孩子鉆營,以致弄出許多假冒偽劣的貨色,這是屢見于記載的。
弄幾個假冒神童還不算什么,更令人震駭的是那種對兒童的戕害,真是匪夷所思。
宋代元豐年間,饒州有個叫朱天錫的因“神童”得官。于是,那地方家家都逼著五六歲的孩子讀《五經》。,孩子貪玩,便把他放在竹籃里,吊在樹梢,叫他玩不成,只能讀。許多人家還聘了“家教”,“獎金”與讀經掛鉤,讀完一經,付錢若干。結果如何呢?沒聽說那里又出了什么神童,倒是“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于中也”。
如今,早已科學昌明,但對神童的嗜好似依然如故,3歲的書法家、6歲的小畫家、11歲上大學之類的報道常有所見。家長逼著孩子學書、學琴、學畫、學外文之類的事也多有所聞,雖然還沒有吊到樹上去。
我擔心,對“神童”的過分熱心,只會給孩子帶來災難。詩曰:
自古曾聞硬拔苗,竹籃凄慘掛林梢。
可憐多少乖兒女,未做神童命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