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古代詩文閱讀的必考考點,也是重點和難點。下面以2010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一些句子為例,梳理出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十大熱點,談談該考點的復習備考。
熱點之一:古今異義詞
所謂“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書寫相同但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比如:
(1)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當時已經與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7③題)
(2)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爾。(寄身于偏遠的地方,只不過是稱霸的人的臣子罷了。)(2010年高考湖南卷第10①題)
(3)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而今上天把居庸關授予我們,不可以再丟失。)(201 O年高考廣東卷第9①題)
[探究](1)(2)(3)旬中,“行李…偏方”“授予”都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翻譯時應分開解釋,分別指“使者”“偏遠的地方…‘授予我們”。
熱點之=:同義復詞、偏義復詞
所謂“同義復詞”,指古代漢語中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素構成的詞語。在具體翻譯時“取其一”即可。比如:
(4)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于是他來到長安體察風俗民情,不露姓名,隱藏行蹤,害怕別人看見并認出。)(20l 0年高考浙江卷第21①題)
[探究](4)中,“隱匿”就是一個同義復詞,“隱”是“隱匿,隱蔽”意,“匿”是“避,躲藏”意,翻譯時取其一即可。
所謂“偏義復詞”,指古漢語中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作為陪襯,只起到構詞的作用。在具體翻譯時,同樣只“取其一”。比如:
(5)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耕種的人不再督責盡力耕種,消費者不再根據收入確定支出。)(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3⑦題)
[探究](5)句中,“出入”即是一個偏義復詞,偏義在“出”,“入”是襯字。
熱點之三: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也是高考常用來設題的熱點。比如:
(6)貸公錢數十萬勞軍,沒后,親吏鬻器玩以償。(借了公家的數十萬錢款犒勞軍隊,死后,親屬和部下賣掉器物珍玩來償還。)(2010年高考全國卷Ⅱ第11①題)
[探究](6)句中,“沒”通“歿”,意思是“死亡”。
熱點之四: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幾種情況,名詞作狀語也屬于這一范疇。比如:
(7)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里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20l O年高考天津卷第12①題)
(8)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申甫進入嵩山,又遇到了過去小孩子時見到的道人,向他請求學習本領,用對待師長的禮節(jié)侍奉他。)(2010年高考山東卷第13①題)
(9)至是重往,百姓安之。(到這次重新往來,老百姓固他的到來而感到心安。)(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7②題)
[探究](7)句中,“衣”“袖”均為名詞作動詞,分別應譯為“穿衣…用袖子裝”;(8)句中,“師”為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像對待老師一樣”;(9)旬中,“安”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應譯為“感到心安”。
熱點之五: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顯著的特點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也”“者…‘者也”“為”等表判斷,還有的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比如:
(10)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讓我不因為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慮,這是妻子對我的幫助吧。)(2010年高考江蘇卷第8②題)
[探究](10)句是用“……者,……也”表示判斷。
熱點之六: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語序倒裝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和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引起注意。比如:
(11)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后母回來,只見女兒抱著院子里的樹睡覺,也就不再懷疑她了。)(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2⑦題)
(12)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旆。(適逢元朝派遣脫脫征集糧餉,拿故意嚇人的話威脅梁王,一定想要殺死王棉。)(2010年高考全國卷I第11①題)
(1 3)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桂陽有爭船而互相斗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2010年高考上海秋季卷第l 9②題)
(14)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2010年高考江蘇卷第8①題)
[探究](11)句中,“不之慮”為賓語前置,即“不慮之”;(12)句中,“脅王以危言”為介詞短語后置,即“以危言脅王”;(13)句中,“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為定語后置,“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14)句中,“斂以嫁時之衣”為介賓短語后置,即“以嫁時之衣斂”;“甚矣吾貧”為主謂倒裝句式,即“吾貧甚矣”。
熱點之七:被動句
被動句可分為標志性被動句和意念性被動句兩類,前者借助一些被動詞(如“于、見、為”等)來表示,后者沒有語言形式標志,需要從語義上判定。比如:
(15)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申甫屢次憑借他的本領干謁各位公卿,一直不被聽從信任。)(2010年高考山東卷第13②題)
(16)一坐軟弱不勝任免,終身廢棄無有赦時,其羞辱甚于貪污坐臧,慎毋然!(一旦因為軟弱不能勝任職務而被免官,就會終身被棄置不用,沒有寬免的時候,這種羞辱比犯貪污罪還要嚴重,千萬不要這樣!)(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11②題)
[探究](15)旬中,“常不見聽信”是以“見”為標志的被動旬;(16)旬中,“終身廢棄”雖無標志,但含被動義,應譯為“終身被棄置不用”。
熱點之八:省略句
成分省略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現(xiàn)象,省略成分通常有主語、賓語(包括介詞賓語)、介詞(如“于”),有時也省略謂語。比如:
(17)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丕使巨富主。(陳堯咨暗示轉運使讓歐陽公離開,不讓他留在州府。)(2010年上海秋季卷第19①題)
(18)城中薄墓塵起,票接行者四橫道,袍鼓不絕。(長安城里傍晚時塵土飛揚,為非作歹之徒搶劫往來行人,死傷的人橫七豎八躺在道路上,擊鼓的聲音不斷。)(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11①題)
[探究](17)句中,“不使居府中”省略介詞賓語“之”;(18)句中,“剽劫行者”省略了主語“為非作歹之徒”,“死傷橫道”省略了介詞“于”。
熱點之九: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的語法特點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比如:
(19)彼之為利不亦翦翦乎?(他們的求利不也太短淺了嗎?)(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8題B項)
(20)吾為德請,財何為也?(我為德行而請命,拿錢財干什么?)(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21②題)
[探究](19)句中,“不亦……乎”是固定結構,應譯為“不也……嗎”;(20)句中,“何為”是固定結構,應譯為“為什么……呢”。
熱點之十:修辭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意譯的方式。比如:
(21)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上天已經要終結你們元朝的命,我們明朝確實要取代你們。你們元朝就像火把將要燒完,怎么敢和太陽月亮一樣的明朝爭奪光明呢!)(2010年高考全國卷I第11②題)
[探究](21)句中,“汝爝火馀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應譯為“你們元朝就像火把將要燒完,怎么敢和太陽月亮一樣的明朝爭奪光明呢!”如果不了解此修辭就很容易翻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