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論說,寶玉想救晴雯的辦法其實是“抱薪救火”,當你了解了“抱薪救火”之后,很可能你也會同意這種看法。
抱薪救火指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魏世家》。戰國時代,魏國總是受秦國的侵略。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座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座城鎮,不僅如此,韓國派兵來救,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好景不長,過了一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座城鎮,并殺死了數萬人。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仗,使魏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向魏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魏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他的話做了。
不久,蘇代對魏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了秦國,最終卻還是被秦國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