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校園內又迎來了新一批的學子,那些剛剛擠過獨木橋的佼佼者們帶著憧憬和夢想步入他們心中的圣地,那里自由且富有學術氣息,洋溢著青春和希望,澎湃著夢想與激情,那里會展開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燦爛年華。然而四年轉瞬即逝,當他們走出象牙塔踏入社會,各種問題接踵而來。十年寒窗苦抵不過現實的殘酷,蝸居、裸婚、蟻族,成了很多80后心中難以言喻的傷痛,房子、車子、折子,像是三座大山一樣壓得當代的年輕人喘不過氣。緣何趨之若鶩的香餑餑變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究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是文憑價賤慘若紙?大學到底值不值得讀?高等教育的出路在何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調查當中,有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后悔上了大學,這些人認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就目前來看,培養一名大學生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仍是不小的負擔,但一紙文憑背后的收益會有多大,我們卻不得而知。在受訪者的觀念中,有些人認為在大學中學到了專業知識,學習如何獨立自主的學習生活,豐富了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等等,也有人迷茫得一無所知,甚至認為什么都沒學到。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畢業低收入乃至找不到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數。大學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群,不再是含著金湯匙,前途一片光明,而且,相對沒有讀大學的人來說還損失了幾年的經驗和光陰,這種尷尬的現狀導致讀大學的含金量大幅下降。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大學教育狀況不錯,究竟是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不足還是我們對大學的期待已然不同?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充沛的信息量,但也不乏浮躁的聲音。有人在宣揚讀書無用論,也有人在宣揚“讀好大學=找好工作=前途無憂”。但無論是哪種論調都略顯片面,前者過于淺薄,后者則將個人前途過于寄托在大學而非自身上。我們對于大學的期待已經逐漸功利化,不再是單純為了受更好的教育、完善自身,更多的是將之看成一塊墊腳石。我們把過多的希望都與念大學聯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實則功利的思維定勢。可真正在四年中,我們在專業知識上充實了多少?自由的環境是讓我們激勵自己、探尋夢想、揮灑激情還是安逸地度過、放縱墮落、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除了回憶,我們還能收獲些什么?對個人而言,我們在這樣的觀念渲染下還能否保持自己的初衷?個人價值取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心目中合格的大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的學府,更應該是一方能夠培育健全人格、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土壤。能力、智慧和視野,都應當成為每個人人生的功課。
然而,擴招、高額學費、教育資源的失衡以及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無一不在控訴大學教育的弊端。將原本的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之后,教育質量卻沒有得到同步的提高,提高的反而是就業門檻。大學教育原本應以專業化為特點,如今卻逐漸趨向產業化。大學教育與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某種斷裂導致大學與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更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而大學作為培育人才的園地,以大學教育來評估人才水平也具備了現實性。大學生就業難是整個社會就業難的一環。除去社會經濟的因素,從大學自身的角度而言,若不從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著手,根本無法跳出這個惡性循環,而這項改革值得所有人深思。
欲打破“讀書無用論”和千年以來的“一朝中舉即榮華富貴”怪圈,應使大學的自由之門通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世事瞬息萬變,我們總希望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在紫陌紅塵中,我們需要一個處所來寄存人類澄澈的心靈、純然的智慧、高尚的節操和不役于物的品質。我們當然需要大學的培育,以使我們獲得知識和技能,但我們更不能丟掉大學的理想——自由、獨立、與物質保持審慎的距離,于一片心靈的靜土中探尋、保存人類的智慧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