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音樂的憤青說:“有時候,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我是個搞音樂的?!眲g是教師,音樂卻給他更輝煌的聲譽;韓寒是作家,卻更希望大家把他看成賽車手甚至司機……所以,人們有個錯覺,你若安于職守、正業,往往意味著你不太有出息。
常常聽見樓下賣水果的小販高喊:“又大又甜的蘋果,農民親自種的蘋果!”每次我情不自禁笑出聲,難道有市民種的蘋果?現在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所以強調蘋果是地道農民種的,就似乎很有必要了。
記得在竇文濤的節目里,畫家陳丹青感嘆,現在的上海流氓也不像流氓了,起碼沒有過去流氓講義氣。這年頭不少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一些商人獻身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甚至有殺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來越像醫生;騎著三輪車收破爛的人,也在車頭立個醒目的牌子:專業收購舊電視機……“專業”兩個字,意味無窮。
“干一行愛一行”,是個老口號了?,F在我們仿佛都不滿、不甘手頭的工作,習慣于這山看著那山高。在醫院里,最好叫護士為醫生,這樣,她的態度就比較溫柔;推銷東西的時候,叫顧客為老板,也成為新禮儀!
一天打車,一上車,那師傅就情緒高漲大罵各路人。我報說要去什么社區,他接口就罵:“那一帶的都是暴發戶……”我無心應答,他繼續指著前面一輛寶馬變本加厲地罵:“這樣的垃圾……”他滿腔怨恨,罵人的中心思想是:他不該淪落到給人打工開出租車的地步!
問題是,他事實上已經是一開車的師傅,但是他不懂得體面、安分地悅納自己現在的角色。他對自己、對別人有太高太多的期望,抱怨顯示了他的無力感和對自己的無可奈何。以不接受自己、逃避現狀為前提的期望往往是一種負面的能量,它只會帶來失望。
做什么不像什么,是因為有一顆不安分的、不切實際的期望的心。
對一個人最樸實的稱贊,是“做什么像什么”。把自己擔任的角色做對、做好、做足,是對外負責,也是對內心交代。做對、做好、做足的關鍵是專心、投入,即保留一顆喜歡、忠實、安分于自己和自身條件的心。這樣的心,比較和諧、怡然,也容易安詳、幸福,更是改善自己和成就自己的良藥。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