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笛,1994年生,一個活潑開朗、喜愛體驗新事物、喜歡運動的南京女孩,目前正在加拿大溫哥華Point Grey Secondary School就讀十二年級。從2011年1月開始,她在溫哥華的留學生中成立了“2014南京青奧會志愿者溫哥華學生聯合會”,并擔任會長,向當地人介紹青奧精神,介紹現代中國和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南京,倡議大家“參與青奧,走進中國”。經過努力,她們已經征集了來自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和南美國家的近千名學生和當地人用十幾種語言寫成的祝福和簽名……
最小的奧運志愿者
2008年時,只有14歲的徐夢笛經過審核被特批為最小的奧運志愿者,從此她就開始密切關注上了奧運。奧運火炬傳遞到南京那天,徐夢笛是隨行小攝影記者。傳遞前一天,徐夢笛幾乎沒有睡,媽媽開車帶她去奧體中心,她看見夢都大街上也有很多人沒有睡,他們守候著,等待觀看第二天清晨的火炬傳遞,小夢笛被這守候感染并感動著。
第二天火炬傳遞現場,她利用自己這個年紀獨有的視角拍到了很多難得一見的照片,采訪了其他隨行的志愿者,他們的事跡更是讓小夢笛倍受鼓舞。有一位志愿者姐姐伴隨著火炬一路走來,雖然經過自己的城市,但是因為太忙太累,根本顧不上回家,這不由得讓小夢笛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夢笛看到,火炬傳遞現場人山人海,大家一起喊“中國加油、汶川加油”,很整齊很震撼,很多人喊出了“汶川雄起”的口號。經歷這樣的現場,讓小夢笛對中國、對中國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很早之前,她看過柏楊寫過的《丑陋的中國人》,書上列舉了很多中國人的陋習,可是這次做奧運志愿者,參與火炬傳遞,她改變了看法,她看見中國人團結一心和堅韌堅持的一面,她開始了解世界有陰暗的一面,但更多的卻是光明,而這一切的呈現,都源自于體育運動這種形式。從此,她深深認同了奧運精神——“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相互理解、友愛、團結和公平競爭。”
在溫哥華宣傳青奧,宣傳南京
自從2010年來到溫哥華留學之后,徐夢笛發現中國的現狀在國外還不太被人所熟知,甚至有很多誤解。比如,她的社會課老師就認為,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和小漁村一樣。有一次,他很驕傲地跟學生們說,加拿大準備開始使用公交IC卡了,上一次車刷一次卡。而當徐夢笛告訴他,中國1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IC卡,IC卡還具備公交、看病、購物付費等十幾種功能時,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驚訝。
正因為有這種種誤會和不了解,徐夢笛覺得應該加強中國和西方的溝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而以她現在的學生身份,她只能從小處做起,把新的中國形象呈現在他們面前。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徐夢笛一直在考慮以什么形式出現比較好。因為自己一直崇尚奧運的精神,她就覺得把南京青奧會作為平臺,在鼓勵年輕人參與運動、享受生活的同時,向他們介紹中國和家鄉南京是一件一舉雙得的事情。很快,徐夢笛就向周圍的留學生朋友,介紹了她的構想,大家都很感興趣,都愿意一起來做這件事,于是,就順利地成立了聯合會,同時她也被大家推選為會長,帶領大家組織活動。聯合會的成員大多來自中國,還有些是韓國、日本、土耳其的留學生。此后,她們去圖書館、社區等人多的地方,開展“參與青奧,走進中國”的宣傳活動。
最近的一次活動,是在加拿大的感恩節(加拿大的感恩節為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一)那天,他們組織了十幾個人一起去騎自行車。他們的臉上畫著奧運五環,在車把上插上小旗子,小旗子畫著青奧的LOGO,然后從市中心一路騎到海邊,邊騎邊向路人做宣傳。人多的時候,他們就停下來,分發宣傳材料,他們會說:“嘿!你聽說過青奧會嗎?這是個年輕人的國際性運動會,2014年在中國南京將舉辦第二屆青奧會。我們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希望你可以支持一下孩子們投入到運動中去。”“你們知道2014年南京青奧會嗎?您了解中國、知道南京嗎?如果你走進南京,這座城市會給你很多想象之外的發現。”很多路人都會表示有興趣,開始認真閱讀手中的宣傳資料,這時候,徐夢笛和她的成員就會遞上他們事先準備好的一本冊子,希望他留下簽名和祝福,一般人都會很樂意送上自己的祝福,并留下簽名。每到這個時候,徐夢笛就會充滿成就感。
從小筑夢的小女孩
在國內她的母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徐夢笛一直是中隊委、班長,在學校同學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從小學一年級起,她曾連續10年被評為“校優秀學生”。
作為一名學生,這個女孩對學習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聰穎加刻苦,成績自然斐然。在家人、朋友的圈子里,她的學習精神一直為眾人所稱道。學習之余,她還師承名家練習書法、美術,作品曾獲得過南京市青少年比賽二等獎,長笛表演更是多次獲得市、區賽事大獎和榮譽稱號。
留學之后,她憑借在國內積累下來的豐厚基礎,數理化常是眾人翹楚。即使英語等一些相比本地同學不占優勢的科目,她也拿出拼命三郎的氣勢,伏案苦讀,勤學苦練,不久成績即名列前茅。如此下來,留學第一年她就上了學校的“優秀學生光榮榜”。
然而,徐夢笛并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死讀書”的書呆子。她愛好廣泛,知識面廣,熱心關注社會熱點,常有自己獨到的思考。長期致力于社會活動使她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適應能力都相當出色。更難能可貴的是,優渥的生活環境并沒有蒙蔽她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她發現在自己生活的繁華世界里,還有很多家庭和孩子生活在貧困線上。于是,小小年紀的她就成為一名慈善義工,曾組織同學到孤兒院做義工,并專門學習了手語,到南京市特殊兒童教育中心當助教,到民工孩子上學的“流動人口小學”支教。初中時,她在學校成立了環保組織“Green live club”,帶領同學們一起開展環保活動,成為南京年齡最小的環保志愿者。此外,她還組織同學給四川、云南、陜西等災區、貧困山區捐書、捐物、捐款。徐夢笛一直善良地做著這一切。
到了溫哥華,雖然她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受制于不同的語言、不同國情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徐夢笛依然積極參與當地社團組織的慈善、義工活動。每一次實踐都讓這個年僅17歲的女孩產生新的感知,因為她胸懷著一個遠大的抱負,努力學習,不斷鍛煉,長大后成為一名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者。
最愛故鄉南京
在對外國友人的宣傳材料中,徐夢笛和她的成員們向他們介紹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南京更是重點介紹的一座城市。在徐夢笛年輕的心中,南京是她的家鄉,也是她最愛的城市。走出國門之后,她才發覺南京兼具歷史感和現代感的城市風情,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可多得的。在國外,她懷念家鄉的老師、朋友和親人,想念巍峨秀美的中山陵、波光粼粼的玄武湖,還有家鄉的各種美味小吃。因為這份想念的動力,她更愿意向人們介紹青奧會,介紹南京,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南京。
今年國慶期間,她在給南京青奧會組委會秘書長的一封信中寫道:“2014年,我將是大二學生,正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我愿意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為青奧會出力!”所以她設想,從現在起,她發起成立的“2014南京青奧會志愿者溫哥華學生聯合會”將以2014年青奧會志愿者活動為主題,架構一個交流平臺,組織海外年輕人參與青奧會自愿者活動,未來可以持續地向在溫哥華的海外各國留學生介紹南京的人文經濟和發展成果,加強海外與南京青年學生間的交流、互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了解南京,鼓勵廣大有為的海外年輕學子未來學成歸國,致力于南京的建設和發展,讓自己的家鄉變得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