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媽媽,曾經還是一家老字號洗化用品企業的品牌經理,可是這一切都在女兒出生之后改變了。
陳卉的女兒出生11個月后,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耳聾,陳卉初為人母的喜悅被沖得煙消云散。然而,傷痛的淚水流過之后,陳卉開始通過報紙、雜志等渠道學習康復理論知識,并掌握了很多康復手段和方法,并把它們都運用到女兒身上,使女兒不但進入了正常學校學習,并且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
如今,女兒已留學國外,陳卉的華澳聽力語言康復托養中心也已經成功創辦了9年多,多少聾兒家長慕名而來,陳卉也相繼獲得“感動2004·中國十大真情故事之‘漂亮媽媽’”、南京好市民、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然而,正如陳卉所說:“我的人生有兩次創傷,第一次是得知女兒的病,第二次就是創業初期的艱難……”
為了聾兒,為了女兒,堅持
起初,陳卉并沒有想到要創辦康復中心,可是聽聞她康復好了自己的女兒,并且女兒還如此優秀,很多聾兒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陳卉家里來,請求陳卉幫忙康復。陳卉的先生有著很成功的事業,他一直都很支持陳卉,但陳卉想,如果真的要幫助別人家的孩子,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點模樣,與其在家里做,不如干脆成立康復中心。就這樣,陳卉辭了自己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聾兒康復事業。
從一開始創業,陳卉就沒有想到要以盈利為目的,因為她明白自己的這份事業不同于其他事業,她更理解那些聾兒家長的心情。而且,有一個現實,也是陳卉不得不正視的,那就是很多聾兒的家庭都很貧困,他們也是拿不出多么昂貴的學費來的。很多聾兒的家長一在陳卉面前抹眼淚,陳卉就忍不住一再減免他們的費用。而無論日托,還是全托,陳卉的收費都很低廉,都是家里在不斷地支持她。
創業初期,雖然只有2名孩子,但陳卉仍然從規范管理的角度聘請了7名老師,分別負責康復、保育、后勤、辦公室等不同教務工作。然而,在最初不能夠理解陳卉的創業理念時,有很多老師來了又去了,直到今天留下來的都是陳卉最堅實的擁躉。
最艱難的時候,陳卉也猶豫,也懷疑,自己這么做到底值不值??墒?,是女兒的幫助讓她堅定了信心。
那是一次老師招聘,陳卉安排在周六面試,當時十來歲的女兒也休息,陳卉就帶著她一起去了康復中心。面試的老師都來了,面試的地點在陳卉的二樓辦公室。陳卉沒想到,沒有任何人安排,小小的女兒就主動地一個個地把老師們領到樓上,送到陳卉的辦公室。就這樣,樓上樓下,請進請出,女兒認真地忙碌著。陳卉臉上雖然鎮定地面試著老師,但內心里卻波濤洶涌,她感受著女兒對于她的無聲支持,整個身心都被一種巨大的感動和幸福包圍著。
正是因為女兒這樣的支持,以后的日子里,遇到再大的困難,她都選擇了堅持。同時,這一份堅持的力量,還來自于那些康復成功以及正在康復中心里期待康復成功的聾兒們。
王一鳴父母找到陳卉的時候,王一鳴才剛剛18個月,走路的步伐還很稚嫩,歪歪倒倒的像是隨時都要摔跤的樣子。王一鳴的父母是偷偷找到陳卉的,因為小一鳴先天性的耳聾,爺爺奶奶一直想要把他送走,然后讓他的父母再生一個。一鳴的媽媽哭著說:“這個家容不下他……”當他們得知陳卉幫自己的女兒康復好了,并且還開辦了一所聾兒康復中心,立即就找來了。他們把小一鳴托養在陳卉這里,帶著滿腔的不舍和希望回去了,而給爺爺奶奶的交待是,孩子被送走了。
陳卉收下了這個孩子,同時也承擔起了孩子父母的期望和壓力。因為是全托,孩子父母每個月來看一次,但電話卻是常常打的,電話一打來就會詢問:“我孩子會說話了嗎?”陳卉說:“真的是好有壓力啊?!辈粌H僅是因為聾兒康復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成的目標,還因為孩子脾氣大不好教。陳卉說,這也是聾兒中常見的現象,因為孩子的先天不足,父母常有一種愧疚和補償心理,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百般溺愛,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所以多數孩子都養成了任性、耍賴、一不如意就拔助聽器不肯學習的壞習慣。所以,陳卉和老師們不僅僅要幫助孩子做康復練習,更還要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性,養成良好品性。
盡管如此,陳卉說起王一鳴來,依然是笑容滿面,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有些壞習慣,這是父母教養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呀,孩子都是可愛的孩子?!边@就是陳卉的觀點。懷著巨大的耐心和愛心,陳卉和老師們把小一鳴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因為小,老師們做什么都帶著他,然后蹲下身子,用清晰的聲音告訴孩子他們在做什么。
終于有一天,小一鳴學會說話了,他的父母再打電話過來,陳卉直接讓他接了電話。當一鳴對著話筒說“爸爸好,媽媽好,鳴鳴想爸爸,鳴鳴想媽媽……”時,那頭,一鳴的父母已經激動得泣不成聲了。孩子一開口,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告訴爺爺奶奶孩子的去向,并且不用再擔心老人要把孩子送走了,他們也不用被迫生二胎了。
如今,一鳴早已回到家鄉,是一名常規小學的三年級學生,成績優異,經??茧p百,還被評為了“三好生”。
陳卉常說的,我們要讓孩子全面回歸,不僅是單一的會說話,要讓他們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更有可能還要讓他們比正常孩子更強大,更堅韌。他們由于耳聾的原因,生活的起點就比別人低,如果僅僅康復至會說話,還是比別人差一大截兒,所以,我們需要更努力。
因為帶著這樣的愿望和目標,陳卉的康復中心不僅僅針對聾兒開設各種課程,更還為聾兒的父母開設了“爸爸媽媽課堂”。
爸爸媽媽課堂
陳卉的“爸爸媽媽課堂”是公益的,她沒有收這些父母們一分錢,卻一樣為這個課堂精心備課,認真上課。
陳卉之所以做這件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是因為多年在做聾兒康復的過程中,她意識到,如果家長不學習,僅僅依賴康復中心的課程,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甚至可能不成長。想要孩子康復得快,或者就是正??祻?,家長必須要學習,要投入精力陪同孩子一起成長。然而,絕大多數的聾兒家長一聽說陳卉康復好了自己的女兒,并且還開辦了康復中心,原本絕望的心都生出了希望,他們隨即把孩子送進來,然后他們就撒手不管了,就坐等著孩子有一天開口說話,叫爸爸媽媽。他們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點,陳卉當年為自己女兒的康復投入了多少心血,雖然如今她的康復中心可以幫助孩子康復,但如果加進父母的努力和幫助,孩子的康復效果會更好。因為親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世上任何一種教育的力量都抵不過情感的力量。
因為要教授父母,更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需求,陳卉持續不斷地學習了靈修、國學等課程,而她自己學習這些課程都是收費的,并且價格不菲。她學習完后,再把課程的內容完全無償地傳授給父母們。
從2008年開始直到如今,陳卉1周1次的“爸爸媽媽課堂”從未間斷。有些父母很積極地來上課,也有些父母上著上著就沒了蹤影。陳卉從不著急,因為她知道每個人的成長方式、成長速度都不一樣,她從不輕言放棄某一對父母。
康復中心有一個孩子來自安徽,父親小時因為小兒麻痹癥導致跛足,母親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很好。他們家里開著一間摩托車車行,得知陳卉的康復中心后,他們馬上把孩子送了過來,全托在這里。得知陳卉提倡“家校共育”,中心也有爸爸媽媽課堂,起初父親也很積極,把車行交給爺爺奶奶打理,自己帶著孩子母親來到南京,上課,陪同孩子一起康復。然而,不管是自己的成長,還是孩子的康復,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親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想要的效果后,十分失望,隨后就不來上課了。陳卉在課堂上見不到這對父母,打電話給他們,得知了他們的心理困境,立即約了孩子父親面談。在幫他解決了心理問題后,還幫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且愿意給予孩子母親單獨的指導。孩子父親重又帶著信心和希望走出了陳卉的辦公室,陳卉又把孩子父母的情況通報給孩子的康復老師,這樣形成了資訊暢通,更有助于孩子的康復計劃,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還有一個媽媽給陳卉打電話:“陳老師,我想讓孩子每天跟著康復老師多學習一小時,你怎么收費都可以?!标惢軉査骸澳悄隳??”那個媽媽支支吾吾地說:“我能力不夠……”陳卉說:“你覺得能力不夠,我們可以教你。你自己都不想學習,怎么還要求孩子多學習呢?”或許有人覺得陳卉呆,家長愿意交錢的事她為什么不辦?但陳卉認為,要見得思義,當自己賺了這份錢良心卻不安的時候,那就寧可不賺,而且從一開始,她創辦這家康復中心從來都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陳卉常對父母們說:“不學無益于得,不學無益于才,莊稼長得不好,不怪莊稼,要怪農民。”
這是一份愛的事業
康復聾兒,開設家長課堂,陳卉對于老師的培訓就更加不容懈怠了。她的員工,每周都要進行2次專業學習,1次人生智慧學習,月底還有1次大的關于企業文化的培訓學習。她把自己所學儒家思想、佛學倫理、靈修情操的心得全都無私地分享給她們,她跟她們說,她覺得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生命不僅僅是自利的,還要是利他的;人對人的尊重是由內心而發的,而不僅僅是憑制度來約束的;工作就是一種修行;學習是給自己最好的福利;她的康復中心永遠追求是愛的心靈,以愛的心靈滋養聾兒們,還給家長們一個能聽、會說、全面發展的孩子!
如今,創辦9年的華澳聽力語言康復托養中心有70個孩子,近30名教師,每一個孩子都有一份量身定做的康復計劃。雖然聾兒康復事業沒有給陳卉帶來經濟效益,但陳卉卻享受著巨大的精神回報:當孩子們學會說話、學會交流,回歸主流社會,可以正常學習、生活,甚至獲得超出同齡正常孩子的成就時,陳卉的心中充滿了滿足感;當那些孩子一個個打來電話或者回來看陳卉,親昵地喊著“陳卉媽媽”時,陳卉覺得這就是她這份事業給予她的最好回報!她一定會把這份愛的事業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