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你好!
我是一個初二的男生,成績尚可,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屬于爸爸嘴里“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的類型。所犯的錯誤有大有小,大到因好奇而弄壞同學的高級電子學習工具,小到經常忘帶作業、鑰匙等讓自己很被動的事。小時候我皮厚,老師家長批評我,我東耳朵進西耳朵出,也不往心里去。但現在我都初二了,個子都比媽媽高了,每每犯了錯被批評后,心里總會別扭很長時間,覺得走到哪都仿佛有批評議論我的聲音,讓我抬不起頭來。我也想改,可如何改?
肖欽
肖欽:
你好!
中國有句老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幾乎就是不斷犯錯然后改正錯誤的過程,只不過,有的錯大,有的錯小;有的及時改正,有的要花很長時間反反復復才能改正。
記得我曾讀過的一篇寓言,在人生的N個路口,總有一個老人在路口對來來往往的年輕人說:“孩子,別走彎路!”可年輕人說:“我不去走一遍,我怎么知道它是彎路呢?”那個老人基于他的人生經歷所指出的康莊大道,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對于年輕人而言,犯錯、試錯然后改錯,就是成長。就像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的那樣:“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比硕际窃诓粩喾稿e誤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慢慢成長起來的。
我相信你是一個很要求上進的孩子,只是有一點點調皮,有一點點粗心。你的錯誤不斷,有的錯是無心的錯,走神,疏忽,就走到犯錯的路上了;有的錯是委屈的錯,明明是出于好心,但計劃不如變化快,由此導致了南轅北轍的行為結果;有的錯是好奇心犯的錯,比如你搞壞學習機,就是你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而采取的“破壞”、“過激”行為造成的。這些因為經驗不足、心不在焉的錯,實際上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了一定的“學時”,你才能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從這個角度看,“犯錯誤”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樣具備正面的教育意義。
如何改正錯誤,盡量少犯錯誤,首先要了解哪些錯是我們成長中的“禁區”。作為一個初二的學生,應該了解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在成長過程中盡量避免“觸犯法律、違背道德”等比較嚴重的錯誤,這需要你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避免掉進成長的“陷阱”,以致付出巨大的代價,讓自己追悔莫及。
其次,要學會反思自己所錯何來,并且學會從中汲取教訓,及時改正。由于性格大大咧咧、粗枝大葉“闖的禍”,隨著年齡的增長,你要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對日常生活的控制力,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比如,在出門的位置貼一張小條,寫上“鑰匙、作業”等字,提醒自己出門前帶齊必備的東西。如此訓練一段時間,習慣成自然,就會避免犯一些無心的低級錯誤;而有些錯,是你想弄清新鮮事物的新奇之處,比如弄壞電子學習用具等,從本質上說這類不屬于錯誤,而是探索世界的起點。只是,這樣的“錯”,要把握好一個度。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難免會有風險,會所謂的“犯錯誤”,所以,探索前你要預估風險是不是你能承受的。如果你的探索行為太冒險,造成的損失或傷害很大,就一定要主動停止實施行為,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結局。一旦實施了,造成了損失,你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并且反思自己的行為,力求不再重復類似的錯誤;如果損失或傷害較小,不妨鼓勵自己多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家里廢棄的小家電,你可以大拆特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訓練自己的動手能力。而有些事,實際上無所謂對錯的,比如你說你因為喜歡看電視、上網而常被媽媽批評??措娨暽暇W,適度適時,選擇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內容,其實是有益而值得鼓勵的;反之,就是“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被批評后,覺得難為情因而心里糾結難受,這對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青春期孩子來說,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視自己的錯,每犯一次錯,都要及時給錯誤歸類,找到錯誤的根源,認真反思,承擔責任,汲取教訓,重新出發。
施曉力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