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判詞是指判決書的舊稱,在《紅樓夢》中,是指對人物結局、命運比較隱諱的說法。
在通行本《紅樓夢》的第五回,作者將書中主要人物的命運用判詞的形式進行了揭示,同時,有的判詞中也仔細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只不過這些個性特征,因為詩歌體裁的限制,多采用“典故”形式予以描繪,如第一首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首判詞說的是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人,其中的“停機德”和“詠絮才”便是分別刻畫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個人特長”的。
“停機德”出自范曄寫的《后漢書》中的一篇——《樂羊子妻》,故事大概說樂羊子出門求學,沒有多久就回到家,他的妻子說:“你的求學,就像我的織布,不斷積累織絲成一尺長的布,積累一尺成一丈布。今天你放棄學習,猶如我廢掉織布。”于是剪斷織機上的布,樂羊子因為妻子的激勵,于是回去發(fā)憤學習,終于學成而歸。由是可知,樂羊子妻是位勸丈夫專心學習的非常賢惠的女子。
“詠絮才”出自南朝宋國臨川王劉義慶等人編寫的《世說新語》中的一篇——《言語》,故事大概說,東晉有個女才人叫謝道韞,她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她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有一次,她的叔父謝安召集孩子們討論寫詩,不一會,天空中下起了大雪,謝安隨即問道:“白雪紛紛落下,用什么來比喻它們呢?”謝安的一個侄子謝朗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不慌不忙地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十分驚訝,對謝道韞大加贊賞。這一詠雪名句,就被后人所傳誦。后世人因此都稱女子擁有很高的文學才能為“詠絮才”。
那么通過這兩個典故的應用,我們能夠知道薛寶釵是一個符合古代道德規(guī)范的女子,而林黛玉可能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