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這篇課文,在寫作手法上有個鮮明的特點——借物喻人。運用此種方法,最重要的是物與人要有相似點,讓人讀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認識到,本文要借物說明什么,贊譽什么人。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蠟梅與魯迅之間到底有什么相似之處,為何要借蠟梅來贊美魯迅?
一、早,梅花最獨特的韻致
作者一走進三味書屋的后院,就看到了這樣一幅蠟梅圖:“邁進后園,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讀讀這段話,我們能迅速地感受到蠟梅的顏色、形態。
文中有個詞大家不一定關注到,那就是“韻致”。這個詞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韻”,本指聲音的和諧,后來,指由和諧產生的各種內在美;“致”,是指到達目的地,后來引申為極致,即到達極點。所以,“韻致”就是說和諧美到達了極點。再來讀讀這段話,你覺得蠟梅的韻致到底是什么?僅僅在于它的冰清玉潔嗎?肯定不是的。蠟梅的韻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諧的顏色,在于它冰清玉潔,在于它香氣襲人,在于它開得早,最早預示春天的到來。而最獨特的韻致,是早的精神,這也是蠟梅最獨特、最可貴的精神。
為了這份早,蠟梅要經受嚴寒的考驗、風雪的洗禮。蠟梅經歷如此的磨難,依舊凌寒開放,為的是什么?它是在呼喚春天的到來。所以,人們喜愛蠟梅,無數詩人贊頌蠟梅,它也成了我們民族品格的象征。
二、早,魯迅最獨特的品質
作者由蠟梅開得早,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魯迅書桌上那個“早”字,它成為魯迅的一個信念、一種精神、甚至一生的奮斗目標。有人說魯迅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蠟梅。的確,魯迅在許多方面體現了蠟梅“早”的精神。魯迅早年在日本學醫,后來他意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才是中國人最大的弊病,所以他棄醫從文,決定用文學來喚醒沉睡的國民,他像蠟梅一樣覺醒得早、奮斗得早啊!
魯迅自小時的上學早,到以后時時早、事事早,就像蠟梅一樣經歷了嚴峻考驗。魯迅一生共換過158次筆名,數量之多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極為罕見,可見他遭受的迫害是多么殘酷。據說當年魯迅過鬧市時,一直用草帽遮住臉。但魯迅依舊堅強不屈、充滿斗志。
如果說,蠟梅的早是為了喚醒沉睡的春天,那么,魯迅的早就是為了喚醒祖國的春天啊!他和蠟梅一樣,就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先生逝世后,他的靈柩上覆蓋著印有“民族魂”三個字的綢幛,人們以這種形式向這位時時早、事事早的偉人表達了最高的敬意和最深刻的懷念。
現在明白了嗎?蠟梅開得早,與魯迅覺醒得早、奮斗得早是相通的。作者來到三味書屋,看到蠟梅,看到書桌上的“早”字,必然會想到魯迅“早”的精神。作者借物喻人,把兩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可以說運用得自然貼切,既照應了題目,點明了中心,還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真是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