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么?核災難又會給環境帶來怎樣的危害?我們該怎樣看待核能?怎樣保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親愛的朋友們,您曉得核與環境與我們是怎樣的關系嗎?
時光布偶會告訴你:生態環境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環境被污染了的話,其中的生物肯定會受到影響。特別是生物的基因在一定強度的核輻射下會發生變異,所以核輻射會引起人的癌變,對人的生命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威脅。而核污染也會通過大氣環流向全球擴散,人又是食物鏈的最高層,任何一種對生態破壞的惡果,最終定會由人承擔,從這個角度說,核的擴散會對人類在更廣闊的范圍上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然而,可悲的是,那些過去和正在發生的每一場核災難,都存在著人為因素。
核戰爭的破壞
核戰爭是最不該發生的災難,因為它的制造者是人類自身。
所有的戰爭都是一種人為活動。核戰爭,也就是使用核武器的戰爭。在人類的歷史上,核以“原子彈”的形式在戰爭中被使用過兩次,且都投擲在了日本。一顆在廣島,成千上萬的人在爆炸中雙目失明,10?億度的高溫使一切化為烏有,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的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所有的建筑物都被沖擊波形成的狂風摧毀殆盡;另一顆在長崎,造成長崎市23萬人中二分之一的人口當日傷亡或失蹤,建筑物有六成以上都被摧毀。
核戰爭是毀滅性的。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再發生核戰,那么我們這個世界會是怎樣呢?
近些年,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核冬天”的推想。那是一個讓每一種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都難以逃避的情景。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巨大的火氣觸及地面,巖石、土塊、鋼筋水泥建筑,全部被熔化成煙塵。煙云被風吹動,一些較大的塵埃逐漸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質的形式對人和物體造成傷害,而那些微細的塵埃,則將長久地漂浮在空氣中,隨著森林的燃燒,爆炸不斷地繼續,越聚越多,從而進入西風帶環,繞地球做周而復始的旋轉,并不斷地向南方擴散,最后形成一個彌漫在整個地球上空的遮擋層,導致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到-40℃,產生與溫室效應正好相反的惡果。
在遭受核打擊的地方,次日的清晨將沒有黎明,中午時分天空仍會一片漆黑,這種黑暗將持續若干星期。在此期間,氣溫將日復一日地下降。在大陸內地,夏季會變為冬日,本已進入冬季的地方,會成為像北極一樣的冰封世界。黑暗、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農作物的短缺導致饑荒,輻射和疾病,引起人類大規模的死亡。科學家預計,如果在一場核戰爭中使用50億噸以上當量的核武器,不僅將有20多億人成為直接受害者,而且會使世界上的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地球上的相當一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可能在核戰中消失。
核污染,利用核能的最大障礙
核能的力量如此巨大,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想和平利用核能,但是核污染與核事故成為了使用核能的最大障礙。
1957 年9 月29 日,前蘇聯烏拉爾山中的秘密核工廠“車里雅賓斯克65 號”一個裝有核廢料的倉庫發生大爆炸,迫使蘇聯當局緊急撤走當地11000 名居民。同年10月7日,英國東北岸的溫德斯凱爾一個核反應堆發生火災,這次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污染了英國全境,至少有 39 人患癌癥死亡。
迄今為止,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核事故就是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啦。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混合著炙熱的石墨殘片和核燃料碎片噴涌而出。核泄漏事故后產生的放射污染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事故發生20天后,核反應堆中心的溫度仍然高達攝氏270度。事故造成的致癌死亡人數10倍于聯合國作出的官方估計。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前蘇聯的政治、經濟、環境、生態和醫療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沖擊,直接經濟損失達29億美元,如果把蘇聯在旅游、外貿和農業方面的損失合在一起,可能將達到數千億美元。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27萬人因此患上癌癥,其中致死9.3萬人。專家估計,消除這場浩劫的影響最少需要800年。
怎樣揮舞雙刃劍
核災難太可怕啦,那咱們能不能不發展核電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我們必須揮舞這把雙刃劍繼續前行。
舉個例子吧,在2008年,中國南方的雪災,讓很多中國人突然意識到,電其實是靠“鐵路”輸送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目前中國75%的電力來自煤炭,而煤炭運輸成本高,中國鐵路的運力至少有一半都用來運煤了。要知道,中國是世界上煤炭開采量最大的國家,年產量超過了25億噸,占世界總開采量的40%呢!可其中的一半都用于發電啦。而且,很多火電廠的煤炭庫存都堅持不了一個星期,一旦鐵路運輸出了問題,直接后果就是拉閘了。另外,煤炭對環境的影響大,發展潛力也很有限。與煤電比起來,核電顯然就有很多優勢了。
首先,從燃料資源上說,世界上有比較豐富的核資源,地球上能供開發的核燃料資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礦石燃料的十多萬倍。用少量的核子燃料即可產生大量的能量。其次,核燃料能量的密度比化石燃料高幾百萬倍,所以核能電廠所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例如,核電廠每年要用掉80噸的核燃料,只要2只標準貨柜就可以運載。可要是換成燃煤,則需要515萬噸,每天要用20噸的大卡車運705車才夠。另外在防污染方面,核能發電不會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尤其是同火電站相比,核能發電可是不會產生引起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的哦。
況且,世界上任何一種能源都對環境有一定危害。火電排放二氧化碳,水電對魚類不好,太陽能電池的制造過程會消耗能源,污染環境,就連風電都有人反對,歐洲專門有一批環保主義者反對風電,理由是風力發電機太難看,破壞自然環境的美感,而且會傷害鳥類……所以,面對礦石能源日趨缺少的情況,中國要發展,就不能畏懼潘多拉魔盒里的惡鬼,一定要在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
今天,全球各國都熱衷于開發核能。全世界已經建設了四百多座核電站,其年發電量占全世界年發電總量的17%。中國目前只有秦山、大亞灣等為數不多的核電站,中國的核能發電量不足總發電量的2%。面對傳統能源的緊缺,人們生活中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合理開發核能是必然之舉。
只是,我們一定要吸取以往各種核災難的教訓,在開發利用核能的同時,務必要防范核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