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發明之前,我們老前輩的陸上交通工具也就是車、馬、轎而已,有錢人自己有馬,也養得起轎夫,算是有私家車的主。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能享受朝廷給配轎子的“待遇”,苦就苦了一般的官員,如果收入不高,肯定養不起自己的車馬,只能租著用,類似今天的“打出租”一樣。
古時候“打出租”也是有講究的,也分“單程”與“往返”,距離遠近不同,價錢也不一樣,所以要先講清楚。宋朝的一本史書中寫到,當時的京城有位判官叫孫良孺,家境貧寒。一次要去法場監斬犯人,只好去租馬。在談價錢時,馬主人問他:“你要去哪兒?”他回答說:“去法場。”對方看他穿著舊衣服,哪想得到他是官員,開口就問:“去了還回來嗎?”一時傳為笑談。
那時這些租馬租車的人,也有稱不稱職的問題。宋代有一位狀元許將,有一次因涉及案件而遭到調查.被關押了近一個月,被放出來時已經是二更天了。家里人以為他這天還出不來,就早早回府了。許將體弱多病,離家路太遠走不動,就只好請一名更夫替他租了匹馬。古時候為了防盜賊,城里晚上都要戒嚴,過了三更天就不許行人在大街上走動了。馬夫為了趕時間,拼命趕馬,途中一路顛簸,最后竟將許將從馬上顛了下來,傷得不輕。好不容易趕到許府,這時候大門早就緊閉了,馬夫去敲門之前,得問許將的姓名,一問才知道他是一位大官。馬夫怕被他追究,嚇得趕緊逃之夭夭,把他一人扔在大門口。可憐許將又是傷又是病,眼看著自家的大門,卻沒力氣上前去叫門,只好在寒風里凍了一夜。第二天家里的仆人開門出來打掃,才發現了他,真是“顏面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