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有學生因為遲到沒能進場而痛哭流涕,有學生在考前兩天因為承受不了高考的壓力而選擇跳樓輕生……這些發生在現實中的“新聞”,讓人痛惜,更讓人無奈。更多的是,已經松掉了一口氣的大多數。不管如何,他們至少可以過上幾天不用熬夜苦讀、神經緊繃的日子了。
有人說,高考猶如戰場,千軍萬馬過境,廝殺卻無聲。號角戛然而止,硝煙卻仍在彌漫。有人在討論高考制度,有人在討論教育體制,有人在討論大學教育,有人在痛斥過往所受的辛苦,還有人只留對“寒窗苦讀”空空的失落與面對未來的茫然……
高考結束了,生活還在繼續;高考結束了,人生卻剛剛走上莊嚴的舞臺。
青春來了,青春既殘酷、辛苦,又歡欣、充滿希望。未來雖有無限可能,卻要讓站在青春十字路口的同學們自己來抉擇、決定。做你自己想做的,還是順從父母師長的建議?選擇喜歡的專業,還是口碑好的學校?還有,如果萬一這次高考失敗了,你又將何去何從呢?在輕松的狂喜中,自6歲孩童時起就進入學校努力學習、向著大學的目標努力的你,經由這艱辛的長途跋涉,是否花過一點點時間想一下,高考對你的人生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調查結果顯示,中立、理性、平和、能夠體現個人獨立意志和思考結果的選擇傾向較為明顯,在各題選項中,最能體現上述因素的選項投票數均為最高值。
無論是面對出國、填志愿的抉擇,還是面對高考失敗的應對態度,大多數人結合了各種理性因素的考量。很多人一致認同,高考并非人生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人生過得好不好,在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努力程度。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的選擇,體現了對高考的畏懼、或者“一考定終身”的順從。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害怕的、畏懼的心理。這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疾病”。但這并不可怕,這正是我們要正視和面對的頑疾,病因很復雜,既有制度、體制的原因,也有教育觀念、理念的影響,還有個人負面經歷的影響。
很多人最大的感慨是:社會、學校、家長給我們的高考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我們需要改革!誠然,改革是必須的。但是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不能馬上得到明顯改觀之前,學子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高考呢?其實,無論高考以怎樣的形式和方式進行,努力都是必須的。即使在提倡自由、多樣化教育的歐美國家,如果學生真正要考好學?;蛘咭媚硞€學位,都必須投入百分百、百分之千的努力。因此,無論如何改革,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待自己的學業、人生的態度,不變的是我們對待生活和知識本身本應懷有的好奇心和熱愛之情。
試問一句,你愛你所學習的每一個知識嗎?你沉醉于你的學習生活嗎?你怎樣看待大學?即使大學里出人才的比率較高,你如何能保證自己成為理想中那個真正的人才呢?還有,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還有上了大學卻選擇輟學的孩子,從過去到現在,你們之中人才輩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有一個農村的孩子,他熱愛知識,并且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學者,他叫熊培云。但他曾經對許多人說過一句話——你即你自由。你是你自己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對自己所熱愛的人生負責,要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成為一項終身不退休的偉大事業,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疲于奔命的、被考試限制了所有快樂與悲傷的、不自由的考試機器。
因此,我們一定要將“一考定終身”的觀念從腦袋中剔除出去。事實上,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在高考制度逐漸改良的過程中,“一考定終身”已逐漸成為一個偽命題。沒有必要在一個高考上押上自己的全部自尊和全部希望,更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自鳴得意,而高考也沒有能力、并且不可能為誰的人生送上一份一勞永逸的保證。要知道,沒有誰毫無缺點,也沒有誰一無是處。沒有什么真正的“高考前人生”,更不分什么“高考后人生”。人生是如此綿延不斷而精彩迭起的過程,每一天、每一段都應當成為你的熱愛與好奇心的投放,每一個片段都可以成為你不辜負自己人生的注腳。
希望走在學途中的每一個人能夠即使辛苦也快樂著,而不是像蝸牛般地背著沉重的殼痛苦地“吭哧”前行。每一個將一生當作事業的人,你即你自由,去成為那個最好的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