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從小想當畫家。有的同學嘲笑他,說他丑小鴨想變白天鵝。但是,可可并沒有打消這個念頭。
有一天,他偷偷拾起了老師扔過的粉筆頭,在黑板上畫了一副畫。畫上是一個戴眼鏡、鷹鉤鼻子、笑嘻嘻的“人頭像”。
同學們進來了,看著這副漫畫大聲笑了起來。因為可可畫的是他們的班主任胡老師,一位頭發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這時,一個膽小的同學喊道:“是誰畫的?站出來,等一會兒別牽連別的同學。”這一說,同學們全都害怕了。他們認為老師知道后,絕不會放過他們。
可可也害怕了,正想跑上講臺擦掉那畫,胡老師已大步邁進門來。胡老師朝黑板上看了一眼,不由得微蹙眉頭。“是誰的大作?請站出來!”胡老師輕咳一聲,瞇起雙眼,表情嚴肅而凝重地問道。
剎那間,教室里一片沉寂。誰都有種預感——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同學們緊繃心弦,地上掉根針仿佛都能聽見……
可可嚇得不行,正準備迎接胡老師一頓嚴厲的責罵時,胡老師卻輕輕地拿起了黑板擦。隨著黑板擦慢慢地移動,同學們的視線也被牽引著,上下左右移動著。漸漸地,黑板上老師講課時留下的粉筆字不見了,頂邊那淡淡的平行線也擦去了。惟獨留下的是黑板中心的“人頭像”。
“好,現在我再問一遍,這是誰畫的?”胡老師再次詢問著。
同學們便將所有的目光聚向了可可,仿佛在說,承認吧,一人做事一人當。
半晌,可可才站了起來,戰戰兢兢地說:“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頭,準備迎接胡老師的“痛罵”。
然而,胡老師卻來到可可的身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他的頭,然后走向講臺,大聲問道:“同學們,你們看,這個人頭像誰呀?”
同學們全都屏氣息聲,誰也不敢說——像老師。于是,胡老師把目光轉向了可可:“你畫的是我嗎?”
“是的。”可可小聲地回答。
“那你說說,你是畫我什么時候的神態?”胡老師不動聲色地說,“不要怕,盡管說。”
可可大膽地抬起頭來,他看見胡老師正和顏悅色地看著他。可可的神經才稍稍放松,大聲說道:“我畫的是老師高興時的神態!”
一絲微笑掛在胡老師的臉上,他點點頭,眼神中滿是贊許。鼓勵的表情一下子活躍了教室里的氣氛,一個女同學站起來大嚷:“有一些像,但老師的鼻子更大。”
可可也笑了,他看了看老師,再掃了一眼畫像。的確,鼻子上是有一些偏差。可可正羞愧地紅了臉時,胡老師已手撫下巴,慢條斯理地說:“是大了點兒,不過這是漫畫,漫畫不是照片,是允許夸張的。小畫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長放大,說明他準確地抓住了我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同樣道理,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抓住描寫對象的基本特征去寫,這樣既簡約又鮮明。”說完,胡老師拿起粉筆,在人頭漫畫的嘴角處加了一道笑紋。立即,一個笑容可掬、形態更生動的“人頭像”出現了。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這時,胡老師忽然話鋒一轉:“魚兒在水里才能遨游,我們這位小畫家的畫應該出現在哪里呢?應當出現在他的畫本上,應當出現在學校的墻報上,應當出現在一些漫畫家的著作上。畫在黑板上,往往容易產生不禮貌之嫌,而且也影響環境美。所以說,我得擦掉!”
接著,胡老師拿起黑板擦,將那個人頭擦去……
隨著人頭一點一點地消失,可可的眼也一點一點地濕潤起來——老師不但沒有責罵他,反而將那鼓勵的聲音,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底!
長大后,可可終于成了一名畫家。他逢人便說,是老師那個擦不掉的鼓勵完成了他今生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