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種能夠吸住鐵釘的神奇石頭,它就是磁鐵。那么,磁鐵為什么能夠吸住小鐵釘呢?如果我們把磁鐵燒紅的話,還能吸住小鐵釘嗎?
磁鐵,就是指可以產生磁場的物體或材質,通常用金屬合金制成,具有很強的磁性。
磁鐵之所以會具有磁性,是因為在磁鐵的內部,整整齊齊排列著許多方向統一的磁原子,當小鐵釘等鐵制品靠近磁鐵的時候,小鐵釘體內的分子排序就會被磁鐵的磁場磁化,也就暫時成為磁鐵家族中的一員,因此也就會相互吸引。
磁鐵可分為“永久性磁鐵”與“非永久性磁鐵”兩種類型。永久性磁鐵又稱天然磁石;而非永久性磁鐵在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以后,會突然失去磁性,這是由于組成磁鐵的眾多“磁原子”的排列從有序到無序所引起的。
磁鐵的磁性會受到溫度的影響。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磁鐵內部的分子在加熱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加劇運動。這樣,本來方向一致的磁原子就會變得亂七八糟,漸漸進入了一種無序的狀態,而導致磁性減弱。當溫度超過一定極限以后,磁鐵就會完全失去磁性,也就無法再吸住小鐵釘。
磁鐵為什么只吸鐵?
磁鐵既然擁有磁性,為什么不能吸別的金屬呢?原來,單是在金屬當中,就分為順磁體、逆磁體和鐵磁體三種情況。
順磁體就是可以被磁鐵輕微吸引的金屬;逆磁體就是會被磁鐵輕微排斥的金屬;而鐵磁體才是會被磁鐵強烈吸引的金屬。
在所有的金屬當中,只有鐵、鈷和鎳是鐵磁體,其余的金屬則是順磁體或是逆磁體。而日常生活中,只有鐵是常用金屬,所以我們的腦海中就形成了“磁鐵只吸鐵”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