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呂麗萍近日在微博上轉發了兩條反同性戀(反同)微博,并分別加上了“弟兄姊妹轉起來”和“給力”的評論,因原微博中包含“同性戀是罪(基督教中的原罪)”等言論,呂招致罵聲一片,在蔡康永等著名人士猛烈抨擊之后,臺灣金馬獎更做出緩請她出席的決定。不僅“微博貶呂”如火如荼,一些主流媒體也開始跟進“批呂”,呂瞬間成了“罪人”。
人的性取向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誰也無法抹煞。根據西方國家做的全體國民抽樣調查和一些研究證明資料推論:世界同性戀比例大概在3%-4%。這樣的一個群體不容忽視,應該得到正確的對待。呂麗萍有信仰反對同性戀的基督教的自由,但這并不等于她也有以宗教觀念傷害他人的自由。況且,作為一個名人,在微博上態度鮮明地歧視一個團體,濫用話語權,可謂“不智”。
搬出西方的基督教來反同性戀,在中國原本就沒有心理基礎。《紅樓夢》中寶玉挨打一段,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賈政并未怪罪寶玉與蔣玉菡暗通款曲,他暴怒的是“那琪官現是忠順王爺駕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無故引逗他出來,如今禍及于我”!在賈政這樣的封建秩序堅定維護者眼中,男男相親遠不比破壞他的仕途經濟來得重要。整部《紅樓夢》,同性戀情節層出不窮,卻也未見有人真正因之獲罪。
中國人對同性戀其實一直沒有極其強烈、鮮明的反對和痛斥,但是在西方有。女社會學家李銀河分析:“從中國歷史出發,中國人覺得性是人的一種欲望,就是說有這樣一個欲望要宣泄,至于它的指向卻不太關心,至于宣泄的對象是男是女,中國人也不太關注。”
不過,“寬容度高”并不說明中國人的觀念有多進步。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中國同性戀者依舊會找異性結婚生子,傳宗接代,而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卻很少見。這種習慣使得中國的同性戀絕大多數選擇了“偷偷摸摸”,極少聲明什么、爭取什么。在西方國家,同性戀問題最終被上升為一個政治問題。通過如火如荼的同性戀運動,同性戀經歷了“去罪”、“合法”的漫長過程。到現在,西方國家敢于公開身份、與同性伴侶結婚、同居的人不在少數。但在中國,同性戀問題仍然曖昧不明,像對待“房間里的大象”,人們合謀般地忽略著,陷入沉默。
呂麗萍“反同”恰恰打破了這一沉默,以致卷攜草根、精英、名人紛紛發聲,倒是件好事。“反同”風波如能引起廣泛深入的社會討論,讓同性戀者走在陽光下,將是整個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的巨大進步。其實,呂麗萍“反同”何罪至此?大家何嘗不是在表達自己的主觀性?呂麗萍選擇了一個如此敏感、低調、話語權不是很強的群體開炮,讓微博上一干思潮開放的精英和名人尋著了話把。
主流媒體把微博熱點拿來做期節目評論一番,大家都拿“說錯話”的呂麗萍開刀。但是,一味批呂“說錯話”、“觀念落后”,也只不過是另一種激情燃燒的偏見而已。多數社會大眾并未參與到這場討論中,他們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批的是什么。甚至很多人只是參與到其中,標榜著自我開放性而獲得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
回到“同性戀”問題本身,如果能通過一次次的討論逐步將問題明朗化,切切實實地推動社會觀念的進步,乃至對同性戀者法律權利的保障,是整個社會仍需努力的方向。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