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陽區一個偏僻的胡同里,有這樣一家獨特的“樓尚”甜品店,老板每周五都會給全世界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寫封信,邀請他們來甜品店參加音樂會和派對。這些信合在一起,最后被一位顧客發掘出版了一本《給星期五的信》的書,而且大為暢銷……
就算成為行業精英,也一輩子要做廣告嗎?
今年46歲的招秉恒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上了4年的大學,主攻戲劇專業。大學畢業回到香港,就職于智威湯遜(JWT)廣告公司(香港)。因為工作勤勞刻苦,再加創意獨特新穎,年少氣盛的招秉恒在這家大公司里很受信任和重用。然而3年之后,招秉恒選擇了離開。他覺得自己應該從幕后走到幕前,從拍廣告轉型到演廣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
熒幕上的兩年時間,招秉恒雖然一直都飾演一些小角色,但是對于追逐戲劇夢的他來說,已經足矣。1995年,他在上海偶然遇到了曾經的同事,同事建議他到上海去管理“麥肯光明”廣告公司的創意部,于是又重新進入智威湯遜中國部,繼續自己的廣告事業。1998年,又到麥肯光明(上海)擔任創意總監和部門主管。這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國內外拿了許多獎項。
但是在上海工作幾年的他又開始考慮抽離廣告事業。因為做廣告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業——往往是精彩與艱辛對半分的。2001年,他又轉入北京FCB(博達大橋)任創意總監,這次招秉恒不再選擇當主管,專注創意,這樣一做又是3年。
招秉恒說,其實自己當時來來回回于上海、香港、臺灣,只是青年時代內心的那份激動而已。“我每次站在領獎臺被萬千觀眾認可的時候,都在心里質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就算成為行業精英,我一生都要做這個事業嗎?”
在人生的兜兜轉轉中,他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夢想,這個夢想跟廣告無關,跟拍戲無關。它竟然是開一家港式甜品店,而且就在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首都——北京。
吃甜品只是代表一種幸福
招秉恒很坦白地說,自己兒童時期就對甜品情有獨鐘。那個時候能吃到甜品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自己每年生日的時候,姥姥都會為自己送來各式各樣的甜品蛋糕。姥姥的贈送更讓甜品意義非凡了。談起甜品,招秉恒說:“我年少時期最大的理想,就是在天后地鐵站附近的那條‘婚紗街’開一間浪漫的‘愛情蛋糕屋’,專門賣‘單戀’、‘熱戀’、‘暗戀’、‘失戀’蛋糕,讓消費者品嘗了愛的百種滋味之余,還可以再細味人間的情之所系,吃一口爸爸蛋糕、媽媽蛋糕。”
當開一家甜品店的念頭幾十年后重又在招秉恒的腦袋里出現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實現這個想法。
終于,沒多久,“樓尚甜品店”的準備工作開始了。招秉恒說,“樓尚”的名字是從“樓上”演變而來,小店的二樓有著家的溫馨和舒適,于是,主人以此來向客人發出了“回家”的邀請。
進到“樓尚”甜品店,順著白色鐵藝樓梯拾階而上,右手邊零星擺著幾張或方或圓的小桌,該算是這個“家”的餐廳;緊挨著餐廳的是開放式廚房,廚師正在演奏“鍋碗瓢盆交響曲”;再往里走是個小型會議室,簡約的桌椅可以讓工作效率更高;最里面靠窗的是一排布藝沙發,光線很好,應該是舒適的起居室了。
這里有柔軟的沙發、檀木家具、柔和的燈光、老式的留聲機、古典鋼琴和各式各樣的公仔。幾十張桌椅,分成不同的區域,團體聚會或情侶約會,各得其適。光顧的客人以香港同胞和廣告人居多,還有不少是慕名而至的本地人。對于每個前來“樓尚”甜品店客人,招秉恒都很真誠地站在門口歡迎他們。他說:“有客人很愛這里,每天都來,逢星期五更呼朋喚友,亦有客人遠道由順義區開車過來。”
作為北京第一家港式甜品店,“樓尚”開張兩年多,已經成為在京香港人、北京廣告界中人熱愛的“落腳點”。最讓招秉恒驚喜的是,在人人網做“尋找身邊的探路者”的活動當中,招秉恒獲得的投票竟然超過了7萬票,被選成了“夢想達人”。
然而,盡管這家港式甜品店賺來了讓招秉恒不敢想象的人氣和名氣,但更為現實的問題擺在他的眼前:就是甜品店的收入依然很低,與他的名氣形成了兩種深刻的反差和對比。對于店鋪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利潤了,而對于一直做廣告的招秉恒來說,這更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招秉恒后來找到了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自己的甜品店過于偏僻。因為起初是為了租金廉價,他選擇在這樣一個幽深、僻靜的居民區附近。很多人都知道“樓尚”的名字,但是要真的找到“樓尚”來,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不是甜品店,是一場私人派對
因為甜品店的位置不能輕易更換,只能從其他方面下手了。為了吸引顧客,招秉恒跟幾個朋友組建了一支草根樂隊。為了邀請各方面人士來“樓尚”參加音樂會,招秉恒每個周五都要很認真地寫下一封邀請郵件,然后發給邀請的對象。8年時間,每周他都堅持寫一封信。這種真誠的做法感動了很多人,他們紛紛前來支持。
2008年5月份,這些上千封的信件被好心的讀者精選了85封出版成了一本書《給星期五的信》,并把賣來的錢捐給孤兒院。《給星期五的信》里面的主題包括:盼望、重生、感恩、勇敢、禱告、珍惜等。每個故事都很親切,小中見大,比如:一名不到3歲的幼兒單純的笑容,一名盲人按摩小師傅曲折的人生經歷,一名山區牧師妻子臨終前臉上圣潔祥和的光芒……在這些靈性文字中,你能深深感受到屬神的心靈所結出的美好果實:仁愛、喜樂、和平、溫柔,還有感恩的心。
招秉恒說,做公益,這是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而《給星期五的信》實際上也是自己這些年情感和心靈的一次集結。
說是一家港式甜品店,其實招秉恒更覺得像一個私人派對。在這個玩、聽、吃結合在一起的甜品店,成了越來越多人釋放和休息的娛樂場所。
“樓尚”常常告訴別人:“我比李嘉誠快樂,因為我擁有我喜歡的東西:音樂、美食和廣告。” 在他的“樓尚王國”里,他就是自己的君王,享受著自己的完美生活。
回憶起自己從不知名的角落里開一個小小的甜品店,到現在“樓尚”成為大家的寵兒,這個期間,招秉恒說,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力跟毅力,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一個項目,但是我做到了,因為我有創意,我有肯吃苦的精神。
其實開始對于餐飲業,招秉恒是一無所知,但他相信,憑借多年從事廣告行業結交的朋友,加上自己的創意天分和創業精神,是可以做好這件事的。事實證明他成功了,他的“派對式”甜品店不僅做到了巔峰,而且還將第二家“樓尚”分店開在了北京的大學城里,面積更大,人氣更高。
對招秉恒的定位,無論是創作歌曲也好,廣告也好,甜品餐廳,甚至是做菜、寫《給星期五的信》,都是一種創作。如果說有什么共性的話,那就是它們都為人而做的。這些,是招秉恒這些年曲折經歷的結晶,是對多元化人生的一種實踐。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