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從法國巴黎傳來:中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鳳凰之翼”代表隊獲得了第二屆空客全球大學生航空創意競賽的冠軍,并獲得了3萬歐元的獎金。“鳳凰之翼”隊的隊長鄭新原說:“沒想到我們會奪冠,在全球所有參賽的大學生中我們是最年輕的,都才大三,而別的有很多都是碩士和博士生;另外,我們本來以為外國的學生會比我們中國的學生更有創意……”
閑著也是閑著,就賽一把吧
2010年11月月底前的某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劉雪松請求同學鄭新原一起去參加一個比賽。這個比賽的通知一直貼在他們宿舍樓洞的墻上已經好幾個月了,鄭新原來來去去地也看到過,但從來沒有動過參賽的念頭,因為他覺得這個比賽的難度太大了。
這個比賽就是法國空中客車公司自2008年發起的“讓你的創意展翅高飛”全球大學生創意競賽,鼓勵全球大學生以創新思維來設計綠色環保的未來航空工業,每兩年一屆,這是第二屆。這屆的主題是“貫穿整個飛機生命周期的環保”,要求參賽選手對飛機的生命周期(設計、供應鏈、制造、運營和運營終結)的某一環節提交創意構思。
比賽報名截止的時間是11月30日,而這天距離截止時間只有一星期不到的時間了。鄭新原堅決不肯,可劉雪松說你閑著也是閑著嘛。其實,鄭新原熱愛飛行器設計,也曾參加過國內不少比賽,并拿到不少大獎,但是參加這個比賽,一個人肯定是不行的,必然需要組建團隊,這對鄭新原來說,是一次挑戰。既然意識到是挑戰,鄭新原反而來了勁頭,參加就參加。
因為純粹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去的,所以鄭新原和劉雪松甚至都沒有想起來要在學校里尋找牛人加盟,只是找到幾個要好的同學潘立軍、徐凱以及民航英語專業的吳賢美組成了一個團隊,鄭新原任隊長。
話說這幾個同學雖是隨性組合而成的一個團隊,但每人都各有所長。鄭新原具備組織和統籌能力,英語也不錯,熱愛藝術,這次參賽他負責制作視頻,并把握整體局面;劉雪松性格開朗,熱愛畫籃球鞋,宿舍里有很多他的手繪鞋,負責3D建模和美工;潘立軍也是一個開朗之人,卻也比較有耐心,負責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和計算部分;徐凱很低調,喜歡琢磨游戲,負責視頻錄制;吳賢美的英語一級棒,前期負責翻譯,后期更是發揮了她出色的演講水平……大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進程的不同也會有些調整,但基本都是發揮了每個人的長處。
團隊成立了,他們給自己的團隊起名叫作“鳳凰之翼”,鄭新原說:“鳳凰是不死鳥,涅槃重生,我們希望我們的創意作品也能很好地實現能源的循環再利用。”
“鳳凰之翼”能發電
當決定參加比賽,圍繞“飛機的生命周期”,鄭新原腦子里整天回旋著飛機的形象,一架飛機在跑道上奔跑一番,而后猛地揚頭升起,身后留下一圈圈巨大的尾渦,同時產生140分貝以上的噪聲。從課堂上鄭新原知道,受飛機起降過程中產生的尾渦影響,前一架飛機起飛后,后一架飛機要等好一會才能再起飛。就這樣看著腦中的飛機一次次起飛,鄭新原突然有了靈感:能不能把飛機起降時產生的尾渦循環利用起來呢?
第一輪報名、簡單提交創意構想的過程中,全球一共有315個隊,被空客公司揀選進第二輪的只有85個隊。進入第二輪就需要做一份5000字以內的報告和一份3分鐘闡釋創意構想的視頻了,從這時候,“鳳凰之翼”才真正忙碌起來。
前面說這個團隊的分工都是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但鄭新原卻是第一次制作視頻。對此,鄭新原笑說:“可能我擅長的就是挑戰吧。”大家各自完成自己的分工,徐凱幫大家錄了素材后,鄭新原就進入了視頻制作的流程。雖然是第一次制作,但技術上遇到的困難似乎并不多,最大的困擾就是對于他們來說,時間總是不夠用的感覺,因為很多事都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鄭新原又比較完美主義一點,總是精益求精。
事后證明,鄭新原制作的視頻贏得大賽評審團的一致好評,感覺鄭新原是以制作電影的要求去做這個視頻的。實際上,鄭新原確實在視頻中采用了一部電影的配樂,這部電影名叫《八月迷情》,講述了一個音樂天才少年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片中音樂優美動聽,感人至深。熱愛藝術的鄭新原從小就是聽古典音樂長大的,曾經還有過做一名作曲家的夢想,對于要為自己的視頻配樂,他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就想到了這部電影中的音樂。當飛機慢慢滑過跑道,緩緩飛起,田野里的麥浪在風中起伏不停,伴隨著《八月迷情》的悠揚音樂,觀者無不以為是在看一部優美的電影,而不僅是一段科普視頻。
鄭新原說:“功能加美學,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視頻成功的原因。”
一個單純的信念: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第二輪“鳳凰之翼”成功了,第三輪“鳳凰之翼”又成功了,“鳳凰之翼”進入決賽了。
“鳳凰之翼”的同學們每一輪比賽結束后,都不覺得自己會進入下一輪。在進行過程中,他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結果和要求出來了,他們又無比重視,一步一步認真去做,做到最好。他們抱著一個共同的信念:不去想結果,只是去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決賽的重點是演講和答辯。演講主要由鄭新原、潘立軍和吳賢美負責。演講對于潘立軍有很多挑戰:第一他英語不好;第二他沒有演講過,連中文演講都沒有經歷過。所以,面對演講,他只有一個辦法:背,猛背,把由他負責的那一塊演講詞完全地背下來,并且還要配合上相應的語氣、動作等。潘立軍無怨無悔地執行著這項任務,認真到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動作都要完成得精確到位。
其實,對于這項任務,“鳳凰之翼”團隊還曾鬧過小小矛盾,主要就是對于演講的內容擬定和表達方式鄭新原和其他幾名同學有不同意見,當然最后還是隊長服從了隊員的意見。鄭新原覺得這不算是妥協,這是團隊合作、為大局考慮必須要做到的民主,少數必定要服從多數。
終于站到了決賽的講臺上,在臺下時,大家還覺得有些恍惚,有點不知所措,有點緊張,可是一旦站到演講臺上,他們的心就都平靜了下來。觀眾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于是他們就像平常排練一樣開始按序演講。在要輪到下一個同學演講時,前一個同學必然先對他做一些介紹以作為過渡,同時也起到提醒同學以及讓他做好準備的作用。經過多次的排練,他們已經配合默契,收放自如。
終于當空客總裁在巴黎航展新聞中心宣布比賽結果時,“鳳凰之翼”的同學們心跳得都很厲害,他們筆直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著。當聽到空客總裁說出“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時,同學們都激動地站了起來,閃亮的燈光,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確定,他們成功了!
“鳳凰之翼”提出的“沿機場跑道安裝系列葉形裝置,利用飛機起降時的空氣擾流發電”的創意,對“葉形發電機的概念設計,在符合機場安全規定的前提下這種裝置的發電潛力”的探索,讓他們贏了!
評審團成員之一、空客中國公司資訊副總裁米曉春點評說:“‘鳳凰之翼’隊的創意非常新穎,符合大賽‘建設綠色航空工業’的主題。”評審團認為,這是“最讓人激動、最可行、最可能看到實際效果”的一個項目。
奪冠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項比賽,并對“鳳凰之翼”的同學們取得的成績表示了敬佩。但對“鳳凰之翼”的同學們來說,這件事他們有始有終地做完了,并且完成得還算不錯,他們很欣慰。從巴黎回來沒幾天,他們就跟著老師去外地實習了,并沒有過多地沉湎于榮譽的光環中。“鳳凰之翼”隊長鄭新原說:“一路走來,只有感謝,感謝同學們的精誠合作,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支持,感謝那個引領我們一路的單純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