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隨著競技體育發展,奧運會不同設賽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不斷擴展與提高,但由于種族、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各設賽項目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地域獲得的發展程度不盡相同,也存在較大分布差異。本文以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為視角,研究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實力分布狀態,并對其進行等級判別,期望為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的平衡設置及國家奧運項目部署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
本文以第24-29屆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為研究對象。
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世界競技運動水平發展的相關文獻、論文和著作等,系統分析第24-29屆奧運會以來,奧運會各參賽國的賽前預測、參賽情況、獲獎結果及賽后評價等有關資料。
2.1 數量統計法
“等級判別法”是一種常見的數量統計方法,“三元等級判別法”由我國學者田麥久教授于1989年首次提出,是判斷事物等級的一種元素組合方法,先確定所需劃分等級事物的三個測度指標及其等級標準,再確定三個測度指標重要程度的工作程序,將三個測度進行組合,形成27種不同的組合,再依據組合構成的結果劃分其等級,本文利用該方法逐一對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第24-29屆競技實力的分布狀態進行定量和定性確定。
3.1 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類型
均衡是最基本的自然規律之一,一切事物都遵循著“均衡-非衡-均衡”的發展態勢,其中依據非衡程度可分為失衡和危機。競技體育領域也是如此,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變化過程就是一個從均衡走向失衡甚至危機再到均衡的過程,三種狀態交替出現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現象。本文將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分為相對均衡分布態、失衡分布態和危機分布態。相對均衡分布態是指奧運會比賽中,該項目在全球競爭中,得到均衡發展,但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絕對均衡,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也為相對均衡;失衡分布態是奧運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狀態,是某一項目長期由少數國家(地區)壟斷,從而抑制其他國家(或地區)在此項目上的發展,最終導致該項目實力分布失衡;危機分布態是指奧運會設賽項目被少數國家(地區)壟斷,其失衡程度高于第二種,表明該項目急需進行改革創新。
3.2 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測度指標(SLC)的確定
合理分析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有利于設賽項目持續健康發展,如何確定設賽項目分布狀態測度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充分考慮指標的代表性、獨立性,還要考慮其可比性,數據可獲得性。相對指標是兩個有聯系的現象數值的比率,就是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現象中某些相關事物間數量聯系程度的綜合指標,同時反映現象之間的差異程度,與單個指標相比,更能清楚反映事物現象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選取以下三個相對指標對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進行解析:
指標之一,“獲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總洲數”
全球共劃分為六大洲,不同設賽項目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代表著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開展普及程度。與總洲數相除,其值越高,表示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開展越普及,其值越低,代表項目只在少數洲開展廣泛,而其他洲開展較少,致使實力較弱,未曾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或者根本就未曾開展過該項目。
指標之二,“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數”
設賽項目獲獎牌國家(地區)的數量,代表著獲獎牌實力區域分布范圍的大小。由于不同國家(地區)必須是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才能參與奧運會,且不同單項聯合會會員數數量與項目發展歷史密切相關,有的項目較多如田徑、籃球和排球都達200多個,有的較少如鐵人三項才97個。所以本文以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數為分母,以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為分子,得出奧運會各單項獲獎牌實力分布范圍大小的相對值,指標值越高,表示在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的國家(地區)越多,獲獎牌實力區域分布范圍廣泛;指標值越低,代表奧運會上該項目獲獎牌實力區域分布范圍越小,獎牌被相對較少的國家(地區)瓜分。
指標之三,“占獎牌總分值80%的國家(地區)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
該指標代表著奧運會項目獎牌分值集中程度。占獎牌總分值80%的國家(地區)數代表著獲得項目絕大多數獎牌分值的國家(地區)數量,與項目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相除,指標值越低,代表著項目獎牌分值集中度越高,少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獲得絕大多數獎牌分值;反之越大,代表著項目獎牌分值集中度越低,多數獲獎牌國家(地區)占有多數獎牌分值。
3.3 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等級判定
本文依據設賽項目競技實力與各指標的要求相聯系的狀態模糊地分為A、B、C三等級。通過不同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測度指標SLC評分表結果分析,獲得各測度指標的關鍵性節點:
3.3.1 “獲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總洲數”,當獲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為4洲和所屬洲數為2洲時,除以總洲數,SLC1指標值為0.67和0.33,選取這兩個值為關鍵性節點,即洲數為4洲及以上,SLC1值大于或等于0.67時,指標等級為A,洲數為2洲以下,SLC1值小于0.33時,等級為C,兩節點之間為B級;
3.3.2 “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 /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數”,當獲獎牌國家(地區)數為15個國家及以上,大部分項目的SLC2值超過0.1,而當獲獎牌國家(地區)數少于10個時,大部分項目的SLC2值都低于或等于0.05,因此本文選取0.05和0.1為關鍵性節點,即SLC2值大于或等于0.1時,指標等級為A,SLC2值小于0.05時,指標等級為C,兩節點之間為B級;
3.3.3 “占獎牌總分值80%的國家(地區)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SLC3值的關鍵性節點選取0.4和0.6。也就是說60%及以上國家(地區)占據了80%的獎牌分值,表示項目獎牌分值分散于多數獲獎牌國家(地區),其等級為A級,當40%以下的國家(地區)占據了80%的獎牌分值,表示少數獲獎牌國家(地區)占據絕大多數獎牌分值,其等級為C級,在這兩個節點之間為B級。
上小節論述的三個競技實力分布狀態測度指標的工作程序應當是:“獲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總洲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數”→“占獎牌總分值80%的國家(地區)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也就是說進行三元等級判別時,首先考慮的是項目在各洲開展普及程度指標,其次為獲獎牌實力區域分布范圍的大小,最后為項目獎牌分值集中度指標,先確定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宏觀分布狀態,再考慮項目具體實力分值集中程度。將三元判別結果所可能出現的27種不同組合依次排列,則可清晰地標示出競技實力分布狀態的判別標準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表1)。
我們以第24-29屆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為對象,運用上述方法,對男女競技實力分布狀態進行了三元等級判別(表2、表3)。
Ⅰ.相對均衡分布態設賽項目:
男子:田徑、游泳、賽艇、舉重、皮劃艇、自行車、網球、射擊、射箭、擊劍、蹦床、馬術、跳水、拳擊、柔道、摔跤、跆拳道、棒球、帆船19個項目;
女子:田徑、游泳、賽艇、舉重、自行車、排球、沙灘排球、網球、射擊、籃球、曲棍球、足球、跳水、柔道、摔跤、跆拳道、壘球、帆船18個項目;
Ⅱ.失衡分布態設賽項目:
男子:鐵人三項、排球、沙灘排球、籃球、曲棍球、足球、體操7個項目;
女子:皮劃艇、鐵人三項、射箭、擊劍、水球、蹦床、花樣游泳、體操、藝術體操9個項目;
Ⅲ.危機分布態設賽項目:
男子: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現代五項、水球5個項目;
女子: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現代五項4個項目;

表1 27種三元判別組合的等級劃分

表2 第24-29屆夏季奧運會男子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SLC的三元等級判別

表3 第24-29屆夏季奧運會女子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SLC的三元等級判別
3.4 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發展對策設計
在當前錯綜復雜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背景下,全球奧運會設賽項目如何朝著健康良性方向發展?但由于部分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實力分布處于失衡,甚至危機狀態,嚴重阻礙了設賽項目競技實力朝均衡狀態發展的趨勢,形成了部分國家(地區)“壟斷”局面。因此,現階段競技體育組織者和管理者努力的目標,是使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朝向均衡方向發展。
3.4.1 國際奧委會改革奧運會項目設置,加強項目設置平衡化。奧運會項目設置問題相當復雜,要保證各項目的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但將奧運會不同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作為主要參考依據之一,來調整各設賽項目在奧運會所占的比重,以及正確處理不同設賽項目之間的關系,是切實可行。但就目前而言,奧運會設賽項目中多數為西方現代進行項目,體現的也是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大部分設賽項目競技實力歐美仍處于絕對霸主地位。因此,國際奧委會改革項目設置時,應考慮奧運會項目的國際化趨勢,吸收更多的除西方文化外的其他文化比賽項目進入奧運會,如此才能顯現奧運會項目平衡設置的理念,體現奧運會項目國際性的統一。
3.4.2 國際單項組織完善項目競賽政策,防范實力壟斷局面。面對競技實力分布處于失衡態和危機態的項目,奧運會項目競賽政策制定者,應防范實力壟斷局面的惡化,必須發展和挖掘新的潛力,擴大奪金國家和地區。因此,進一步完善項目競賽政策勢在必行,可以采取更改競賽規程、確定奧運會競賽名額等等措施和辦法。
3.4.3 國家(地區)調整項目結構,發揮體育強國效應。設賽項目競技實力的分布失衡,不僅影響體育弱國競技體育的繼續發展,也影響了全球內其他國家(地區)競技體育開展。體育強國效應是根據自己國家(地區)特色,打造自己的“體育特色項目”,不僅能提高本國或地區的競技體育水平,還可以影響周邊國家(地區)競技體育發展。
3.4.4 國家(地區)制定項目宏觀規劃,重點投資失衡和危機態項目。由于各國(地區)政府或企業對競技體育資本的注資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選擇的支持,以最少的財力和物力,獲得最大收益,因此選擇性地針對危機態和失衡態項目的重點投資,為本國快速提高奧運會項目競技實力提供了捷徑。
4.1 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分為相對均衡態、失衡態和危機態。選用“獲獎牌國家(地區)所屬洲數/總洲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國際單項聯合會會員數”、“占獎牌總分值80%的國家(地區)數/獲獎牌國家(地區)總數”三個指標對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狀態進行測度。
4.2 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中男女體操和鐵人三項,男子排球、沙灘排球、籃球、曲棍球、足球,女子皮劃艇、射箭、擊劍、水球、蹦床、花樣游泳、藝術體操呈失衡態;男女乒乓球、羽毛球、現代五項、手球以及男子水球呈危機態;其它項目呈相對均衡態。
4.3 面對奧運會設賽項目競技實力分布朝向均衡發展方向,提出國際奧委會改革奧運會項目設置,加強項目設置平衡化;國際單項組織完善項目競賽政策,防范實力壟斷局面;國家(地區)調整項目結構,發揮體育強國效應和制定項目宏觀規劃,重點投資失衡和危機態項目等發展對策。
[1]田麥久.體育發展戰略研究與學科建設[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田麥久,等.我國重點競技項目設置與布局的宏觀決策[C].全國體育布局工作會議報告,1989.
[3]羅智.奧運會區域競技格局動態演變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5(3):68~72.
[4]田麥久,許小冬,蔡睿,石巖,黃竹杭.國家(地區)競技運動項目實力水平的評定及優勢潛優勢項目的遴選[C].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2007.
[5]李玲蔚.夏季奧運會設賽項目設置演變過程與發展趨勢[D].北京體育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