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源,任繼武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陽032200)
我國養鵝業歷史悠久,是世界上馴化養鵝最早、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時間可以追溯到3 100 a前[1-2]。鵝合群性強,適應性好,生長速度快,耐粗飼,產出投入比高,抗病能力較其他家禽強,特別適合我國國情,屬節糧型草食家禽,宜于大力發展。《本草綱目》記載:“鵝肉甘平無毒,利五臟,止消渴。”由于鵝脂肪中的軟脂酸含量高、呈流質,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鵝胴體中肌肉所占比例高達48%~50%[2]。除鵝肉外,鵝肝、鵝羽、鵝絨等也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鵝全身都是寶。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鵝肉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首選食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促使我國養鵝業得到快速發展。山西省具有發展養鵝業的優越條件,由于各種原因,養鵝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現就山西省發展養鵝業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歐美國家習慣將鵝肝、魚子醬和松露列為三大美味。鵝肥肝風味獨特,不飽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有利于降低血脂,防止形成粥樣硬化,是法國的一道著名料理。鵝肥肝的生產是指在鵝飼養過程中添加特殊飼料填肥后,使肝質量達到普通鵝的5~10倍,并且加工需要特殊的工藝。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一些國家新制定的《動物保護法》明令禁止對鵝填肥,使鵝肥肝生產量下降,這為我國肝用鵝的生產和出口創造了機遇。另外,我國年產羽絨及其制品的2/3出口創匯[3],例如俄羅斯、烏克蘭等比較寒冷的國家和地區每年要從我國進口鵝羽絨及皮毛制品。可以說,鵝在國際市場上的經濟發展前景十分良好。
我國養鵝歷史悠久,是世界上養鵝最多的國家,養鵝總量占世界總量的85%以上[3]。2005年世界鵝肉總產量為235.01萬t,而我國鵝肉總產量為217.25萬t,占世界的92.44%[2]。我國在鵝產量、存欄量、屠宰量、羽絨及其制品的數量上一直為世界第一[3],且發展勢頭仍然強勁,這與人們消費意識的改變和國家對畜牧業的宏觀調控政策有關。我國鵝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上海、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鵝肉常常供不應求。隨著人們消費綠色保健食品意識的增強,鵝的消費必將由南向北逐步擴展。此外,北方寒冷的冬季,為高產絨、大體型鵝的飼養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成為北方發展養鵝業的強有力支撐點。
山西地處華北平原西部和黃土高原東部,位于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地形多樣,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區域性氣候差別明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及南北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4~14℃,無霜期為110~220 d,年平均降水量400~650mm。由于山西的特殊地形與氣候條件,形成了西北部雁門關生態畜牧、東西兩山(太行山、呂梁山的丘陵區)小雜糧與干果以及晉南無公害果菜3個農業優勢發展區域[4],而這些區域均具有養鵝的良好條件。
氣候干旱與水資源短缺不能成為限制山西鵝產業發展的因素。從全國來看,山西氣候干旱和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是存在的,而從小范圍來看,山西是我國華北地區重要的水源來源地,山川河谷到處均有水流出現。鵝養殖需要一定的水源,但是,“無水不養鵝”的觀念需要打破,在一定條件下,鵝完全可以旱養。單從養鵝需求上來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并不存在。
鵝繁殖的最適溫度為10~23℃,超過25℃,鵝產蛋會急劇下降或停產,填飼鵝肥肝也受到限制,優質高檔羽絨的生產能力下降。南方一年中超過25℃的時間累計多于6個月,山西超過25℃的時間僅3個月左右。相比之下,山西省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養鵝業。近幾年山西的養鵝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潛力巨大,后勁十足。據調查,山西各地都存在散養鵝;在晉南、晉東南地區有數個龍頭企業,但規模較小;在臨汾等地曾舉辦過以鵝類為主的產品交易會。與其他禽類養殖相比,養鵝業規模小,戶數少,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雁門關生態畜牧區生態環境脆弱,防風固沙的任務很艱巨。順應雁門關地區發展畜牧業的大形勢,該地區可以依托政策優勢大力發展養鵝業。鵝適應性好,生長速度快,耐粗飼,產出投入比高于牛、羊等其他家畜。充分利用該地區廣袤的草原資源,并大力種植苜蓿、鵝冠草、黑麥草、苦荬菜等優質牧草養鵝,實行鵝業的產業化開發,可以實現更多的規模效益。晉東西兩山(太行山、呂梁山的丘陵區)小雜糧與干果區、晉南無公害果菜產區可在保持傳統果樹優勢的同時,發展鵝雞混養,可利用鵝除草、雞除蟲,免去除草劑、除蟲劑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生產出綠色食品,發展可持續零排放的立體循環與觀光農業,一舉多得[5]。
發展鵝產業符合山西省省情,不僅可以發展鵝-糞-沼氣-農田-鵝的立體生態農業,也可發展鵝肉、鵝肝、鵝皮毛、鵝絨等,使之形成龐大的產業鏈體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區域農業產業化規模,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也在疊加凸顯。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產上新臺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山西省發展養鵝業,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有利于農民增收,政府應大力支持。在民間散養的基礎上,扶持一批龍頭企業,使之做大做強。通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形成鵝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最終帶動整個山西鵝業全面發展,成為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山西省從事畜牧研究的單位主要有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農業大學以及其他地方院校,其中,鵝業研究人員屈指可數,基本沒有開展相關研究。相對于四川、江蘇等養鵝大省,山西省鵝業科研實力薄弱。要大力發展鵝產業,就要制訂科學研究計劃,利用四川白鵝和萊茵鵝等外源優秀品種[6]來形成和完善當地品種的繁育體系,形成不同生態和環境條件下的養殖技術,延伸產業鏈。制定配套的飼養標準、免疫程序以及行業管理標準,掌握鵝業市場信息,這些都需要政府投資和鵝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參與。因此,山西發展養鵝業,應搞好與之相配套的鵝業科研隊伍及人才的建設。
由于自然地理及風俗習慣,養鵝沒有成為山西禽業的主打產業。大多數的養殖戶是小規模散養,隨意引種,不分肉用、蛋用、還是羽用,隨意混養,缺乏科學、系統的飼養管理模式。劉乃安[3]的研究表明,進行鵝的雜交繁育,建立新品種繁育體系及優良品種的提純復壯,比本地鵝提高經濟效益30%以上。制訂科學的防疫計劃,實施科學的免疫程序,能有效降低養殖成本。因此,在加強鵝業科研隊伍建設的基礎上,提高鵝的飼養管理水平,保證鵝產品的質量,有利于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目前,山西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萬個,數量名列全國前茅。由專業大戶、龍頭企業、技術能手這些具備市場參與能力的主體牽頭,農民自愿加入,進行民主化管理。在山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還沒有發現鵝業組織。山西養鵝業發展滯后,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因此,山西養鵝業需要發揮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用,可采取“龍頭公司+行業組織+農戶”的模式,壯大山西省鵝產業。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7-8]。
目前,山西省除晉南等少數地區的龍頭企業生產規模較大的鵝肉和鵝絨外,其他地區只存在農民的小戶散養,更提不上分解鵝的深加工。據調查,10周齡的鵝體質量4 kg,每只可獲純利潤14~18元,而如果將整只鵝分割加工,鵝肉、肥肝、羽絨等產品總值達70元[9-10]。此外,鵝血具有抗癌的作用,鵝骨粉也是重要的磷、鈣來源。因此,強化產業鏈條就是強化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以農業行業協會為核心,溝通銷售終端與生產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鵝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強化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利用國家對農業的“綠箱政策”支持,全面實施綠色鵝產品認證體系,包括產品的150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GMP(良好操作規范)、150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HACCP(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等認證工作,提早為突破貿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作鋪墊。
綜上所述,山西養鵝業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勢。目前,山西鵝產業在家禽中所占的比重較低,這說明養鵝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因此,應放眼國內外市場,適應市場需求,發展山西養鵝業,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名優特鵝產品。依托農業地理區域優勢,由政府引導,依靠農業人才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擴大產業鏈,培育農業經濟中的新增長點,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并以科學的決策,優化畜牧業內部產業結構,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實現山西鵝產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 張響英,唐現文.我國種鵝的育種現狀及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2):10511-10513.
[2] 朱士仁,黃炎坤,李克,等.因地制宜 大力發展鵝業生產[J].河南農業科學,2000(6):31-32.
[3] 劉乃安.吉林省鵝業經濟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7.
[4] 李曉飛.山西省農業優勢產業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 [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5] 尉亞妮.談談果園養鵝[J].山西農業,2006(19):37.
[6] 王日君,段修軍,董飚,等.四川白鵝與萊茵鵝遺傳多態性的比較[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117-120.
[7] 鄧蓉.中國肉禽產業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3.
[8] 方天堃.畜牧業經濟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9] 張永江,張福國,曲海玲.吉林省養鵝業的探討[J].吉林畜牧獸醫,2002(9):27-30.
[10] 劉乃安,郭慶海.吉林省鵝業經濟發展探討[J].中國家禽,2007,29(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