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柳云
(常州市第一中學 江蘇常州 213001)
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實驗,而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教育承擔著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的任務。美國杰出科學教育專家拜比(Rodger W.Bybee)在研究了眾多代表性的關于科學教育改革的文獻后,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是達成科學素養”[1]。《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倡“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2]。所以可以說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常態教學是每一位教師日常教學的狀態,也是一種非常真實樸實、而又扎實有效的教學。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常態教學中要實現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基礎教育的一項基本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并且在常態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在課堂中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筆者認為在常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放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關注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學生必然會視教師為“良師益友”,在祥和親切的氛圍中學生必定會積極投入、主動思考。上課時,“帶著微笑進課堂”。當學生學習進入疲勞狀態時,適時插入一個生活小竅門,調節一下課堂氣氛,讓學生重新活躍起來,如,桌面上的茶杯印跡用抹布擦不掉怎么辦?可以在濕抹布上擠上牙膏然后對著茶跡蹭幾下就干凈了,一定要回家試試哦!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備課,讓學生決定上什么形式的課,與學生的討論經常會帶給老師靈感與驚喜。總之,拉近師生的距離,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積極的交流。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科學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如此。在化學常態教學中,教師若能緊密結合化學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學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關聯的化學問題,并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積極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將會誘發學生的探索研究動機,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研究與探索。例如,在《化學與生活》一書中要掌握維生素C的還原性,可以在開始上課時先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喜歡吃酸菜魚嗎?(2)有沒有聽說過酸菜魚中一些酸菜往往亞硝酸鹽過量,吃多了對健康不利?(3)怎樣才能做一份吃得放心的酸菜魚呢?這樣設置一定的情景,吊起學生的胃口,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引入生活情景的常態教學讓學生探究學習的動機激發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并逐步強化使之形成科學素養。
在常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性的創造與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對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例如,在《離子鍵》一節課中,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那么多的物質,原子與原子之間是怎樣相互結合的呢?(2)從原子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鈉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樣結合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呢?(3)離子鍵的本質是什么?(4)哪些原子之間可能形成離子鍵?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選題、自主研究,鼓勵超越創新。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課堂提問到課下思索,讓學生在獨立設計的研究探索中嘗試失敗,使他們感受科學道路的艱辛,并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調整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中學生在課堂探究中所要達到的目的,并不像科學研究工作者那樣去做出巨大的發明和發現。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探究性活動僅僅屬于一種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問題、新知識的發現,一種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真正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自由活動中求發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創造。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比如,學習了酸與鹽的反應原理后,教師演示“水中雞蛋上浮”的實驗[即在一個燒杯里放入一個雞蛋,向燒杯里倒入水至燒杯3/5處,觀察雞蛋是上浮還是下沉?(下沉)。然后慢慢向燒杯里倒入稀鹽酸,觀察雞蛋是上浮還是下沉?(上浮)]。通過這一實驗,不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欲望被強烈激發起來,而且學生能自主地將酸與鹽發生化學反應這一性質及物理學中與浮力相關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猜想與假設——實驗探究——獲得結論”的過程中,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
法國科學家笛卡兒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美國教材《化學》認為“科學方法是解決科學問題的一種邏輯的、系統的手段……科學家們正是擁有了科學方法這一強大的工具,才得到了有價值的甚至是不可預料的結論”[3]。可見,科學探究必須依賴于科學方法,離開了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無從著落。在常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很好地滲透科學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讓學生試著做些研究,在研究中體會科學探索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手段。學生會明白:其實,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動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難,科學研究也是如此。我們所使用的化學教材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往往不介紹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略去了化學家曲折、復雜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獲得知識所應經歷的思維素材,補充必要的思維環節,讓學生體驗化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參與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學到了化學家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例如,在《原子結構》知識的教學中,我們介紹了前人對原子結構認識的五個階段,使學生感覺當年科學家們是怎樣研究原子結構的,使學生體會在科學研究中如何應用假說方法,模型方法、實驗方法等。又如,在講授《元素周期律》時,我們并不是把課本上的結論直接交給學生,而是先簡要介紹三元素組、八音律、達耶爾的元素性質出現周期性變化的見解,特別提到了門捷列夫排列元素周期表時最先是依據元素原子量的遞增,把一個偉大規律的發現過程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利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斷揚棄、不斷深入、不斷向客觀真理逼近。
常態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源泉,這樣的課堂中嘗試著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不斷提升,從而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 李雁冰.科學探究、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田麗芳.科學方法教育的內涵及途徑[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