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良
(常州市武進橫林初級中學 江蘇 常州 213101)
《化學課程標準》強調化學學習要“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化學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正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化學教育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問題才能促使教師教學方法更新,有問題才能使學生在不斷求索中得以發展。所以,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本人通過多年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就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和應注意的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在于怎樣使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我們學過的知識點,遇到過的各種各類事物腦子里能不斷出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之類的問號。讓學生學會“生疑”,從而學會質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利用實驗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獲得的感性認識去思考問題,探求問題,從而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探究化學規律。在學習燃燒條件后向學生提問:物質在水中會不會燃燒?學生很快就會回答:不會燃燒,水火不容呀!于是我就做了一個實驗:向放有白磷的熱水中通入氧氣,白磷燃燒了。通過引導學生會由現象想到一些問題:①物質須具備哪些條件才會燃燒?②燃燒條件都具備時,水還會阻止燃燒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物質只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燃燒就能進行,與有無水無關。這樣學生便會很好得掌握物質燃燒條件,課堂效率也很高。
任何一個新知識均可以通過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組合學習,設計恰當的先行組織者,尋求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概念的增長點,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可見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來設計或引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知識時,聯系上學期學過的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紫色石蕊試液會變紅色的知識,提出“什么樣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會很快找到答案。這樣不僅讓學生清楚地掌握了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現代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無處不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因此結合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將使學生產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引發其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例如在金屬活動性的教學中,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用銅、金、銀等金屬制作錢幣,而不用鋅、鎂等金屬制作。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實驗與教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疑”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內驅力,它是引導思維、啟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會打破學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學生動機、注意力和情感態度的及時變更,并重新組成認知行為的心理動力系統,保證認知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問題一旦解決,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學習“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探究“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這一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測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測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然后再演示,開始學生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當繼續通入二氧化碳時,渾濁的石灰水又慢慢變澄清,這時學生們都會驚奇地問——這是怎么回事?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探究欲急劇高漲。又如,將分別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現“空中生煙”的奇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感嘆這一現象的同時,思考“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景象”,此時設疑便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設具有誘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固有的好奇心,培養興趣,增強求知欲,使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成為一個滿足好奇心和興趣需要、適應求知欲望的過程。例如,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時,首先引導學生對比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猛制取氧氣的藥品狀態和反應條件,來選擇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然后對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進行改良探究,此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頗具啟發性的問題,如:①不用鐵架臺可怎樣改?②如果酸用完了,那么反應不能繼續進行,為了充分利用石灰石,在實驗不停止的情況下怎樣添加酸呢?(加一個什么儀器就可以達到目的呢?)③加入長頸漏斗后,其下端伸向什么地方較好呢?為什么?④實際實驗過程中,不一定連續使用二氧化碳,我們能否使裝置中的反應既能隨時發生,又能隨時停止呢?使學生通過問題的自主解決來改良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然后提供許多不同的儀器,要求學生根據同樣的原理,分組設計并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看哪組設計并組裝得最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
青少年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發,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是絕對的權威,對書本質疑、向老師發問,便是對老師的不敬。死板的課堂上只有老師的聲音,學生的問題意識被遏止,創新思維無法激活。相反,如果我們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問,鼓勵他們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萌發創造了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能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非常活躍,流暢,學生才能敢想,敢問,敢說。所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這樣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只要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尊重科學的認知規律,就一定能夠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1] 鄭學裕.化學教學中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J].化學教學,1995,(11)
[2] 王存寬,于淑兒.提問的技巧與策略[J].化學教育,2002,(5)
[3] 姚本先.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N].中國教育報,2001-02-2
[4] 朱摹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陸偉生.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化學教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