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泗洪縣朱湖中學 江蘇 泗洪 22390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該說研究性學習已經走進了化學課堂,并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然而據調查,有60%左右的學生卻認為化學課枯燥、乏味,教師教學方法簡單,缺乏生動性和靈活性,學生死記硬背,思維單一,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其實質在于對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認識不深,并沒有讓研究性學習真正走進化學課程領域。筆者從以下五點談談自己的思考。
要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讓研究性學習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須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深刻內涵。所謂研究性學習,從廣義理解,是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從狹義看,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對問題不同的質疑,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從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自己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感受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其實是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建構知識,增進創造才能,使其目標、價值追求都滲透著新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住層層滲透、步步為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的原則,切不可為了轉變觀念而強行的轉變學生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從教學開始,漸漸的實行這一全新的教與學的形式,讓學生在無意的學習中感知學習方式的改變。當每一個學生都有了切身體會后,再進行理論的分析指導,使學生能夠在結合個人情況與理論的基礎上,發現自己的改變,從而接受教師提出的研究性學習的概念,使其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接受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加強對其理念的理解,對個人學習方式的認識,從內到外,從方式到方法,全面接受這一概念,并充滿信心地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中。
進行研究性學習,構建何種課堂模式顯得尤為關鍵。學生對于課堂模式的改變是否能夠很好的接受,對于自己的研究學習是否做到有的放矢,有準確目標可尋,是否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個人或小組的探究中去,都需要教師對這一課堂模式進行合理有效的設計。而且這一課程模式的設計,一定要遵循地方性的原則,對地方的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進行整體的分析;一定要遵循區域性的原則,對區域內的學生狀況進行恰當的概述;一定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則,對本地的各種教學特色進行深入研究;一定要遵循相容性的原則,對學校的師生關系、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摸底。在有了全面的第一手數據后,方能在本地本校本班開展研究性教與學的模式。
實踐中,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廣泛滲透研究性學習方式,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把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構建了“創設情境、確定選題——主動探究、實踐體驗——走進課堂、展示成果——交流評價、創新發展”的“四環”教學模式。以學生入境、置疑、探究、釋疑為主線,以教師導引、監探、評價、矯正為輔線,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創新發展的基本模式。使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發展、自己去解決,從而由原來的“學會”達到“會學”,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而為主動學習、研究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有了準確恰當的模式后,研究性學習的作用能夠得到最好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要能夠恰如其分的使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得到有機結合。新教育中的“三位一體”教學可以在中間發揮很大的作用,即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興趣高昂的學習,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趣味學習: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在其中的指導、示范作用,及時的釋疑,及時的解惑;以問題為主線,讓有代表性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問題,有特征性的問題,一起走進學生的課堂,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于是,學生在有了目的后,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研究、分析、獲得知識。
實踐中,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化學課堂,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課題、主動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個人獨立或相互探究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競相質疑答辯,在學生的探討爭辯中,形成對知識的全面建構,培養學生分享合作的團隊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讓學生學會發現、尊重、欣賞他人的長處和優點,學會理解、寬容、學會接受別的爭鳴,也敢于和善于審辯,大膽提出新觀點、新設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實踐體驗、發現新知識的主體。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指導作用應做到實處。首先,學生選題時教師要適時調控,增強選題的針對性;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去閱讀與解決問題相關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分析探討所掌握的信息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片面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忽視教師應承擔的指導責任,容易使學生的獨立研究活動產生盲目性,從而難以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要正確處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兩者的關系,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探究者、實踐者、知識的建構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有必要進行情境誘導、監控引導、點撥指導、因勢利導,二者在研究學習中圍繞一定的問題去進行教學的完美整合。
在化學學科研究性學習實踐中,有時往往只關注結果,不注重過程或把它狹義地理解為做課題、寫論文,這樣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就從書上、網上、報刊雜志上東拼西湊形成一篇論文充當研究成果,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只重視知識的獲得和整合,而忽視學習方式的變革和遷移。其實,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與結果的和諧統一,強調的是“會學”與“學會”的有機結合。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習思維方法的培養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關鍵是能否自主探究問題,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能否從個人或小組的交流討論中得到更加全面、完整、準確的結果,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例如:在鹵素教學時,提問,用SO2+Br2+2H2O=H2SO4+2HBr可表示哪些實驗?許多學生只答出(1)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但經過探究討論,并激勵學生“盡可能去想,不要局限于課本”,學生們答出:(2)把溴蒸氣通入二氧化硫水溶液;(3)把溴蒸氣通入亞硫酸溶液;(4)把濃硫酸和溴化鉀晶體共熱產生的氣體通入亞硫酸溶液;(5)把硫酸與亞硫酸鈉反應放出的氣體通入溴水中。可見,學生經啟迪后思維增加了力度,激發了靈感,產生了飛躍。這就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善于分析和思考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從中感知、質疑、探究,得到全新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根據不同的知識成果,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二次甚至三次的創造,使學生能在一次次的結果中得到新知識,兼顧舊知識,在新舊知識的梳理上,舉一反三,點面統一,孕育出更加全面的知識成果,從而對這一成果進行剖析,從結果追溯過程,以求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完善。從過程抓結果,從結果溯過程,使其更好的達到統一。
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時,教師如何更為有效對其成果進行評價呢?如果教師在這個方面做得不到位,不僅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厭煩感。在此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推行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不能局限于學生某一方面素質的鍛煉,而是力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進步,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采用發展性評價、分層次評價及評價的個性化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真實的、開放的、多層面的、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不僅要重視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得的體驗、效果,更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參與態度、創新精神以及小組成員之間交往合作的情況等,同時應關注學生在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過程中的表現,關注學生在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方面是否發生質的變化。要準確的運用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評價方式。不能苛求所有學生都有所發明、有所創新,只要學生進行了學習和探究,我們都應該加以肯定和表揚。同時還應積極探求適合學生發展的個性評價方式,針對每個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不同表現、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角度和評價標準。總之,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多變的運用并創造出多種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結果能以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