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東
(宿松中學 安徽 宿松 2465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有些核心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何使學生改變過分依賴課本、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模式?如何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順利有效地實施?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程理念下有效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①自主閱讀——了解基礎知識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注意本節的知識要點,對看不懂的內容作上記號,待會可向老師和同學提問)。
②動手操作——合作小組(按異質分組)完成演示實驗3-5和3-6(要求學生先按課本要求完成實驗后,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向全班匯報)。
③合作探究——列出探究問題提綱,探究思考。
④討論交流——將探究成功的問題向全班匯報分析,同時提出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由其他各小組互助解決,討論解決方案。
(1)待學生快速自主閱讀完成后,作出如下安排:
第一小組同學上黑板寫出知識要點,其他同學補充、完善(生生評價);
第二小組同學派代表對第一小組的要點逐一回答(其他同學傾聽);
第三小組對第二小組同學的回答補充、修改;
第四小組同學上黑板寫出幾個重要方程式(其他同學評改)。
最后多媒體展示本節課內容要點(學生對照自評)。
意圖說明:各小組學生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學生迅速地進入了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的內容:醛的概念、代表物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用途等難度不大,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充分改變了以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促成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內化。
(2)各小組首先按照課本上的描述步驟動手操作完成實驗。
學生實驗時,某些關鍵環節加以提醒、指導,同時要求各小組對實驗原理及操作過程中的疑問作記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
意圖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的細致謹慎,實驗現象觀察的仔細認真,勝過老師的反復強調;學生親身實驗產生的現象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我能學”的自主意識得到了外顯。整個實驗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親身體驗,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3)合作探究:多媒體投影探究問題鏈供學生分析討論。
實驗3-5:①分析反應的本質,反應過程中官能團的變化?②銀氨溶液如何配制?③實驗過程中哪些重要環節需要注意?
實驗 3-6:①為什么要用新制的 Cu(OH)2懸濁液?②Cu(OH)2懸濁液配制時,為什么NaOH溶液要過量?(提示:Cu2O在酸性條件下易發生歧化反應生成Cu和Cu2+)③此實驗能否改用水浴加熱?
意圖說明:探究提綱中的問題,有的是對原理的更深層次的認識,有的涉及到相關知識間的聯系、重組和整合,有的甚至涉及物理知識與化學知識的整合。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層面,打破了依賴教材,死記硬背的模式,引發了學生主動參與,促使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生成。
(4)討論交流:
安排的步驟:①各小組派代表對探究提綱中的問題,逐一分析,其他小組同學認真傾聽、補充、完善;②各小組派代表提出發現的問題或者不清楚的內容,供其他小組共同討論交流。
學生提出的問題:①甲醛與銀氨溶液、新制Cu(OH)2懸濁液的化學方程式如何書寫?②乙醛既然能與H2發生加成反應,它是否能像烯烴、炔烴一樣,與Br2也發生加成反應?建議補充實驗加以驗證。③按教材上的方法配制的銀氨溶液所做的實驗沒有成功?
意圖說明: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成功感,學生的思維也向高層次延伸,教學資源進一步豐富,也生成了新知。如問題②中通過補充乙醛分別與Br2/CCl4溶液和Br2水的對照實驗,證明乙醛不能與Br2發生加成反應,而是與Br2水發生氧化反應。再如,學生分析實驗3-5時發現:①按教材的方法配制的銀氨溶液是Ag(NH3)2NO3和NH3·H2O。②按教材要求所配制的銀氨溶液與教材上所書寫的銀鏡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相對應。這是傳統教學方法所不能比擬的。
通過探究解決問題鏈,討論交流新問題,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獲得了對知識的重新構建,而且知識在內化過程中生成了新知,興趣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成了自然順暢之事。新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完全超脫了教材的局限,在以往的接受性學習中是無法得出的。相反如果讓這些問題積郁在學生的潛意識中,長久不僅削弱學生的創造力,而且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障礙,甚至影響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新課程改革改以往以知識為本為以人的發展為本,因而化學課堂的使命就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化學知識去應付高考,而在于激發、喚醒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的可持續的理智興趣。因而新課改的核心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有效化學教學模式。為此,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的實際,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不能全盤否定,不能不顧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實際,所有內容都讓學生去合作探究。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博士奧蘇伯爾認為研究性學習一般不是以作為獲取大量教材知識的主要手段。他說:幾千年累積起來的發現之所以可以傳授給每個學生,就是因為教師用于有意義的傳授和解釋某個觀點的時間,比由學生自己去重新發現它要遠遠來的少。因此教學中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有必要的,特定類型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一些理解性的學習,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把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聯系,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時間關系,教師每節課安排合作探究內容不宜過多,而且要安排在體現疑難和思維深度的關鍵之處。要明白新課程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中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某些弊端,對傳統模式中的成功經驗要科學繼承,辯證對待。
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三種學習方式的相互整合,探究學習可融合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之中,自主學習應安排在合作學習之前。自主學習一方面保證學生對預設問題有充分時間自主思考、理解問題的含義和實質,自主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和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自主學習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問題。此時學生處于“憤悱”狀態,非常渴求與他人交流完善,甚至向他人求助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合作學習就會產生實效。
合作學習作為新型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過程要進行充分認真的預設;對合作學習的類型、難度要進行科學的控制,方能達到預期目標。否則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調控不當或問題的設置不當,都可能引起匆匆上馬,草草收場的結局。
化學課堂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就是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的分水嶺。它包括兩點:其一,主動探究教師針對教材內容預設的問題鏈;其二,善于發現并主動提出問題。二者均需要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來找出問題的解決策略和方案。課堂效率取決于教師預設問題的質量和靈活的教學機智對學生的引導。因此,教師一定要在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研究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易錯點,多角度、多層次地設計問題。同時注意問題的邏輯性、思維性、梯度性和啟發性。千萬不能為了追求師生互動,讓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演繹成師生之間庸俗化的問答,不僅不能實質性解決學生的疑問,而且使系統的知識支離破碎。
此外,預設時要刻意給學生留出思考和聯想的空間,鼓勵并引導學生間相互提問增加生生互動,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會凸顯出來。這樣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會產生實效,就會充分挖掘和提升知識的智力價值!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目前比較流行。然而這種學習方式是以小班化教學為實驗對象,在我們現在的大班額中小組人數密集的背景下,群體學習中的心理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會顯現出來。例如,學生有從眾心理,會導致合作小組中智力較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于重視他人并依賴他人的弱勢學生會放棄自己經過獨立思考所得出的結論,甚至對自己發現的問題都予以掩飾。從而使合作小組中形成的結論和派出代表的機會往往是少數優秀學生的專利品。從眾心理的存在使合作學習時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使小組部分學生容易喪失自我控制,失去主見。又如,小組群體中還存在“社會惰化心理”,會導致少數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你推我讓,對所分配的任務不是樂于接受和主動完成,而是抱怨和敷衍塞責,從而使合作學習的效果降低。再如,合作學習中的小組成員還可能存在“搭便車”的心理,從而導致少數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不能真正投入,或者干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表面上參加了活動,其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些在群體中的負面心理效應,教師要時刻關注,隨時觀察學情,監控學習過程,著力引導,調控學習任務,督促學生盡力完成。
中學德育工作內涵豐富,需要各門學科共同參與、協調進行。甚至學生做人的基本內涵的教育都應該體現在學科教學中,因此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化學學科的確要承擔相應的學科責任和學科義務。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較易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實驗的許多環節可成為進行德育工作的良好契機。德育工作的內容不僅包括誘導學生產生合作意向和合作行為,培養學生的協作、分享精神,而且包括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中的問題探究和問題發現要勇于和善于同別人討論交流。一方面會給人啟發,享受成功;另一方面會受人啟迪,茅塞頓開。
因此,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教育學生不恥下問,善于接受吸納他人的良好建議;要克服從眾心理、惰性心理,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解釋;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學習氛圍。另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努力掌握別人的發言要點。對別人發言要點的吸納、支持、甄別、評價、擴充本來就是自身的綜合提高過程,同時也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要教育學生學習時認真投入、認真準備、認真思考,發言要做到有備而來,發言要點清晰,既要敢講,又要善講。這些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做人和有效生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
此外,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來豐富和升華學生做人的社會屬性;要使學生在小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要使學生在不斷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1] 葛飄飄.合作學習情景中的四種心理現象淺析[J].中國教師,2006,(4)
[2] 陸安.讓小組合作學習不再成為噱頭[J].中國教師,2007,(1)
[3] 孔德鵬,王峰.新課改下課堂教學要處理好幾個關系[J].當代教育,2006,(7)
[4] 黃建國.關于新課程改革的幾點“冷”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