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嘉
本工程為山西某體育中心訓練基地運動員訓練 A館工程,本工程總建筑面積為24 000m2,整個建筑東高西低,東側建筑高度: 29.95m,西側高度為15.7m,地上4層,層高4.5m。結構形式: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屋頂為鋼結構。其中拳擊館、武術套路館、武術散打館采用了密肋梁。
高支模密肋梁有三塊,支撐高度均為 10.45m,第一塊⑩軸 ~[18]軸與?軸 ~?軸;第二塊⑤軸 ~⑧軸與?軸 ~?軸;第三塊[20]軸~[23]軸與?軸~?軸。設計圖紙中⑩軸~[18]軸與?軸 ~?軸中板厚度為120mm,主梁界面尺寸為400mm×1 500mm,次梁為150mm×1 200mm,密肋梁間距最小處僅有800mm,本文取第一塊為例進行介紹。
本工程應用密肋梁,空間跨度大、支撐高度高,施工穩定性不易控制;肋梁截面寬度窄,鋼筋密度大,混凝土不易振搗密實,混凝土外觀質量不易保證;密肋梁間距過小,模板支設難度大,梁順直度不易保證。
為確保支模的穩定與安全,鋼筋混凝土質量內實外美,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密肋梁的施工技術作簡要闡述。
密肋梁板支撐采用搭設滿堂腳手架,橫桿間距為 1 500mm。支架四邊布滿豎向剪刀撐,中間每隔四排支架立桿設一道水平剪刀撐,由底到頂連續設置,剪刀撐跨越主桿的根數不超過 6根,每道剪刀撐寬度不小于 4跨,且不小于 6m,與地面夾角 45°。水平剪刀撐:支架四邊與中間每隔 4排立桿從頂層開始向下每隔 2步設置一道水平剪刀撐。設置時,有剪刀撐斜桿的框格數量大于框格總數的 1/3。腳手架主桿用連墻件與建筑物可靠連接。連墻件間距布置為:靠近主節點設置,偏離主節點的距離300mm,采用菱形布置,三步三跨搭設。
密肋梁板模板采用 12mm厚覆膜竹膠板,沿梁跨度垂直方向滿鋪100mm×100mm方木間距500mm交錯搭接來代替傳統的短鋼管。搭設梁底次龍骨兩道50mm×100mm,間距50mm,用圓釘固定于底層方木上加固。并在梁底模板一側和滿鋪方木搭接處布設一道通長方木。
梁、板混凝土采用同時澆筑,采用“趕漿法”,分三遍將梁澆筑完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為保證振搗密實采用 30振搗棒。
由于模板支撐高度達到了10.45m,我們進行了方案設計,編制專項施工方案,設計時選定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為模板支撐體系,通過驗算確定模板主次龍骨間距以及腳手架搭設參數。然后驗算模板支撐體系的強度、剛度、穩定性。
該方案經當地專家組的評審通過后實施,具體模板支撐搭設參數如表 1,表 2所示。
基層處理→高支模腳手架搭設→梁底模板→梁鋼筋綁扎→梁側模板拼裝→模板調整驗收→混凝土澆筑→混凝土保養,達到規范要求的強度等級→模板拆除→拆除腳手架。
4.2.1 基層處理
首層地面設計標高為 ±0.000,地基基礎土方回填整平后的場地標高在-2.000m,采用軋路機填方壓實,保證回填土壓實系數在 0.94以上,以達到地基承載力要求。
4.2.2 高支模腳手架搭設
搭設腳手架前,首層為土壤地面應平整夯實并在鋼管腳手架支撐下滿鋪通長腳手板(寬300mm,厚度50mm)。
腳手架搭設要一次成型,不得后補桿件。
高支模腳手架搭設完成后應定期觀測其整體穩定性及沉降。
4.2.3 安裝梁底模板
由于密肋梁間距最小處僅為 800mm,為了保證密肋梁模板施工的整體性,在高支模腳手架上沿梁跨度垂直方向滿鋪100mm×100mm方木,間距500mm交錯搭接來代替傳統的短鋼管。在主梁混凝土上彈出梁的軸線及水平線,并復核。搭設梁底次龍骨兩道50mm×100mm,間距50mm,用圓釘固定于底層方木上加固,并在梁底模板一側和滿鋪方木搭接處布設一道通長方木。拉線安裝梁底模板,控制好梁底的起拱高度,根據實際情況起拱 1‰~3‰。梁底模板經過驗收無誤后,用圓釘將其固定于底層滿鋪方木上。同時在梁底模板上留清掃口,由于密肋梁高度高,雜物進入后不好清理,于是在梁底留清掃口,打灰時進行封堵。

表1 板模板(扣件鋼管高架)參數表
4.2.4 梁鋼筋綁扎
在底模板上面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放主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4.2.5 梁側模板安裝
在底模上綁扎鋼筋,經驗收合格后,清除雜物,安裝梁側模板。側模安裝時沿梁高每 300mm設置龍骨,將兩側模板分別用2根 2m鋼管,設置上中下對拉螺栓 3道加以固定。梁側模板上口要拉線找直。復核梁模板的截面尺寸,與旁邊小橫桿和相鄰梁柱模板連接固定。將梁模板內雜物從清掃口清理出去,清理干凈,檢查合格后辦預檢。
4.2.6 混凝土澆筑
施工時梁、板采用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筑梁,由于梁截面高度在 1 200mm~1 500mm之間,在密肋梁澆筑時分層澆筑成階梯形,三遍將梁澆筑完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采用 30振搗棒進行振搗,澆筑與振搗必須緊密配合,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在 12h內用草袋、塑料薄膜覆蓋,養護時間不小于7 d。
4.2.7 模板拆除
當混凝土強度達到 100%時拆除模板。先拆除梁側模板上的對拉螺栓和鋼管,輕撬梁側模板,使之與混凝土表面脫離。下調支柱頂拖螺桿后,輕撬模板下的龍骨,使龍骨與模板分離。
4.2.8 腳手架拆除
拆除作業由上而下逐層進行,連墻件隨腳手架逐層拆除,嚴禁先將連墻件整層或數層拆除后再拆腳手架,分段拆除高度不應大于 2步。當腳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立桿的高度時,應先在適當位置搭設臨時拋撐加固后,再拆除連墻件。

表2 梁模板(扣件鋼管架)參數表
通過對方案的優化及施工過程的嚴格控制,確保了支模的穩定與安全,密肋梁質量達到了規范設計要求,拆模后密肋梁的外觀效果得到了業主和監理單位的一致好評,為以后類似的結構體系施工總結了施工經驗。
[1] 王曉娟.有粘結預應力結構梁施工方法應用與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