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鋒
根據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4.1.6條,對場地類別的判別,是根據等效剪切波速與建筑場地覆蓋層厚度查表得到的,對層數不超過 10層、高度不超過 24m的多層建筑,當無實測剪切波速時,可根據巖土名稱和性狀,按表 4.1.3劃分土的類型,再利用當地經驗在表 4.1.3的剪切波速范圍內估算各土層的剪切波速,此時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持力層好的場地類別低于持力層差的場地類別。下面我們作一探討。
某建筑物為4層,層高3.3m,長30m,寬12m,框架結構,無地下室,基礎預計埋深1.5m,基礎形式擬采用柱下獨立基礎,本地區覆蓋層厚度 25m左右,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如在此區下述兩種場地內進行建設,通過估算場地等效剪切波速后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持力層好的甲場地的場地類別為Ⅲ類,持力層差的乙場地的場地類別卻為Ⅱ類。
甲場地地層分布如下:
0.0 m~1.5m人工填土,以粉土為主,夾有生活及建筑垃圾,力學強度低且不均勻,不能用作建筑物基礎持力層。
1.5 m~8.0m粉質粘土層,灰黃色,可塑,搖振無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孔隙比為 0.785~0.883,液性指數為0.62~0.75,比貫入阻力為1.25~1.45,承載力特征值120 kPa。
8.0 m~20.0m粉土,灰黃色,中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夾薄層中砂,孔隙比為0.755~0.843,含水量為26.5%~29.5%,比貫入阻力為2.2~3.5,承載力特征值140 kPa。
對甲場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過程如表 1所示。

表1 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一)
分層估算結果:場地等效剪切波速vse=145.5m/s,覆蓋層厚度 25m,場地類別為Ⅲ類,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場地。
乙場地地層分布如下:
0.0 m~1.5m人工填土,以粉土為主,夾有生活及建筑垃圾,力學強度低且不均勻,不能用作建筑基礎持力層。
1.5 m~8.0m粉質粘土層,灰黃色,軟塑,搖振無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孔隙比為0.855~0.953,液性指數為0.81~0.95,比貫入阻力為0.45~0.96,承載力特征值80 kPa。
8.0 m~20.0m圓礫,灰色,飽和,中密,粗砂、中砂充填,夾有礫砂、中砂及粗砂透鏡體,骨架顆粒呈亞圓形,母巖成分以石英巖為主,中等風化,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修正擊數為14.7擊/10 cm~19.2擊/10 cm,平均值16.5擊/10 cm,承載力特征值360 kPa。
對乙場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過程如表 2所示。

表2 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二)
分層估算結果:場地等效剪切波速vse=182.81m/s,覆蓋層厚度 25m,場地類別為Ⅱ類,基礎下持力層為軟弱土,為抗震不利的地段。
很明顯,乙場地持力層為軟塑粉質粘土,承載力低,抗水平地震力很差,還有震陷可能,為抗震不利地段,而因其下存在了圓礫層使整個場地剪切波速估算值變高,導致場地類別為Ⅱ類,所得抗震參數優于甲場地抗震參數,如乙場地特征周期為 0.35,而甲場地特征周期為 0.45,會影響到所提抗震參數,對建筑物不利。
根據以上兩場地估算結果的對比,對場地類別的判定我認為先考慮其持力層性質,如持力層為軟弱土層,應按建筑抗震不利地段考慮,此時用等效剪切波速與覆蓋層厚度判定場地類別時,如為Ⅱ,Ⅲ類,均應按降低一類別考慮,或考慮其他方式,使所提抗震參數與持力層實際情況相適應。
[1] 鄧祎文,梁令枝.廣州軟土各向異性直剪試驗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1):108-109.